血淚南京:日軍在南京城屠殺5萬多中國守軍

@ 2016-08-04

作者:葉銘

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傷痛的記憶始終縈繞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根據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審理結果,認定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屠殺了二十萬至三十萬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戰俘。由於戰後沒有能夠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八十年代以來,日本國內不斷掀起企圖「翻案」的逆流。日本右翼份子糾纏於某些枝節問題,試圖以此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這些右翼份子攻擊的重點是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軍民遇難的人數,他們試圖證明日軍不可能在南京屠殺數十萬中國人。由於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大量焚屍滅跡,加之中國當年戶籍和兵役制度很不完善,認定南京大屠殺中我國遇難官兵人數的確存在很多困難。中國廣大學者努力進行相關研究,並取得相當成果。日本右翼份子對於這些成果視而不見,他們頑固地認為這些出自中方的資料不可靠。與此同時,他們使用日本出版的資料時卻只引用對「否定」論有利的內容。事實上,在偕行社出版的《南京戰史資料集》一書中收錄的資料表明日軍在南京曾俘虜大量中國守軍,日本右翼份子刻意迴避這些內容,其用心顯而易見。對於這些右翼份子,最好的辦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運用日本軍方的資料來反駁他們的謬論。《南京大屠殺資料集》的出版,使不諳日文的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解讀日軍當年的戰報,本文擬以日軍戰史資料為基礎,探討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人損失問題,以期從新的角度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人數做出佐證。

使用日軍戰史資料之前,必須考證日軍戰史資料的準確性。儘管日軍的戰史資料已被許多學者引用過,筆者迄今尚沒有看到系統地檢驗這些資料的文章或論述。只有系統地考證日軍戰史資料的準確性,引用這些資料論證時才能更具說服力。系統驗證日軍戰史資料的準確性,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即資料的來源、編輯或保存資料的目的、日軍官兵私人資料與官方資料的相互印證以及日方資料與中方資料的相互印證。

首先是日軍戰史資料的來源,儘管日本戰敗時曾經有計劃地銷毀大量軍方文件,一些高級將領也將自己的日記焚毀,但是日本方面依然留下了大約81000餘冊陸軍檔案和35000餘冊海軍檔案。中國學者於2003年在日本學者的協助下,「查閱和搜集到了一批與南京攻擊戰、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日本軍方文件,這些文件包括軍方最高層到日軍基層部隊的作戰命令、戰鬥詳報、陣中日誌、作戰計劃,以及軍方的電報、訓示、通牒等等」,這些資料多由日本的偕行社組織的南京戰史編輯委員會搜集並編輯出版了《南京戰史資料集》。該資料集還搜集了參加過進攻南京的日軍官兵的日記,這些資料完全由日方搜集整理並出版,日本無論左翼還是右翼學者都曾利用過該資料集,因此該資料集中的資料極具史料價值。

其次,是討論日方編輯保存戰史資料的目的。搜集、保存作戰命令、戰鬥詳報等資料是軍隊的慣例,其目的在於為戰史研究提供一手資料,為軍事科學的發展提供佐證。因此,各國軍隊撰寫作戰日誌、戰鬥詳報時一般記錄真實的、未加修改的信息,即日本右翼學者所謂的「一等資料」。《南京戰史資料集》是由偕行社組織戰史編輯委員會編寫的,「偕行社對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持否定態度,編委會成員中畝本正己等舊軍人對日軍暴行向持否定立場,而惟一不是舊軍人的坂倉由明也是近年中間派的幹將,所以此集對史料的選擇已不能不帶偏向」。由此可見,偕行社當初編寫《南京戰史資料集》的目的是為了否定南京大屠殺。因此,該資料集收集的日軍戰鬥詳報、作戰日誌和官兵日記等資料中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更加珍貴,也更加有說服力。

第三,可以將日軍戰史資料與日軍官兵私人資料(日記、回憶錄等等)互相印證。日本很多右翼學者就日軍的俘虜政策問題刻意進行曲解。例如原日軍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12月13日的日記中曾記載「基本上不實行俘虜政策,決定採取全部徹底消滅的方針。…僅佐佐木部隊就處理掉約15000人,守備太平門的一名中隊長處理了約1300人。在仙鶴門附近集結的約有七八千人。此外,還有人不斷地前來投降。…處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個大壕,但很難找到。預定將其分成一兩百人的小隊,領到適當的地方加以處理。」。第三十旅團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同一天的日記中曾經記載「今天,在我支隊的作戰區域內,遺棄的敵人屍體達一萬幾千具。此外還有在江面上被裝甲車擊斃的士兵和各部隊捉到的俘虜,合在一起計算,僅我支隊就已解決了敵軍兩萬以上。…其後接連不斷地有俘虜前來投降,其數量高達數千人。情緒亢奮的士兵絲毫不理睬上級軍官的勸阻,將俘虜一個個地殺死。」。第十六師團兩個主要指揮官的日記都明確記載了日軍屠殺俘虜的事實,而東中野修道在他的書中對於這些無法作偽的內容卻辯稱「所謂的『處理』,當是對降兵解除武裝後予以遣散和對於反抗的降兵予以處決這兩種意思」。其實日軍戰報中詳細記載了日軍第三十旅團當時的作戰命令,其中第六條明確寫道「各部隊至師團有指示前,不得接受俘虜」。從上文的「不得接受俘虜」,到第十六師團的兩個主要指揮官的日記都可以看出日軍當年的俘虜政策就是不承認中國被俘官兵的戰俘身份,不遵循國際法準則,進行屠殺。然而東中野修道在其文章中刻意曲解諸如「處理」、「解決」等隱晦用語,試圖開脫日軍屠殺的罪名,但是將上述日軍的戰史資料與日軍官兵私人資料相互印證,事實真相就水落石出了。原日軍十六師團二十聯隊的士兵北山與12月14日的日記中記載「子時從清剿戰場返回。他們解除了大約八百名殘敵的武裝,而且把殘敵全部槍殺了」,原十六師團二十聯隊士兵牧原信夫12月14日日記中寫道「上午8時30分,第一分隊協助第十二中隊,去掃蕩馬群方面的殘敵…但是到達後才知道,敵人也不過就是一個步槍中隊,只有三百一十多人,武裝已經被解除了,正在聽候處置。馬上趕過去,全部槍殺」,以上兩名原十六師團老兵的日記主要證明了日軍對俘虜的所謂「處理」辦法絕非釋放,而是屠殺。而原十六師團二十聯隊伍長林正明的12月15日的日記記載「在南京城外和第六中隊一起看守7000名俘虜」,24日的日記則寫道「可憐的支那兵都要送進揚子江喂魚…前述的7000名俘虜也喂了魚」,林正明的日記是偕行社編輯的《南京戰史資料集》中收錄的,他的日記不但在俘虜人數上與中島今朝吾的日記中相關內容可以相互印證,且明確說出了俘虜的下落。這些資料說明日軍的戰史資料不但內容是真實的,而且與相關的資料可以互相印證,構成完整的證據鏈,這對日本右翼份子的殺傷力相當大。

最後,還可以將日軍戰史資料與中方資料相互印證。日軍獨立攻城重炮兵第二大隊戰鬥詳報第9號附錄中記載「下午2時左右在堯化門附近大約有七千名敵軍前來投降。下午6時,在步兵第三十八聯隊一個中隊護衛下,集結於仙鶴門鎮北邊的凹地中。大部分俘虜是在13日凌晨襲擊過仙鶴門鎮及新莊附近然後向北方撤退的士兵,因我軍在各處駐紮了強大的部隊,終於放棄了逃跑企圖,扔掉武器前來投降」,那麼這段日軍戰報在中國的資料中有沒有相印證的內容呢?很巧,國軍南京衛戍軍和第六十六軍戰鬥詳報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內容。南京衛戍軍12月12日的戰鬥詳報中記載突圍命令「教導總隊、六六軍、一○三師、一一二師,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門、土橋鎮、天王寺以南地區向敵突擊…八十三軍於紫金山、麒麟門、土橋鎮東北地區突擊」,第六十六軍戰鬥詳報中則詳細說明了該突擊作戰經過「第一五九師於十三日拂曉,行抵堯化門、仙鶴門時與敵遭遇,發生激戰,我軍奮勇衝鋒,將敵擊退。十三晨行抵東流鎮附近,又與敵遭遇,肉搏數小時,卒將敵擊退,毀敵炮四門。十三夜行抵珠山、火龍山附近,整理隊伍,重行編隊。十四晨行抵湯水鎮公路,又與敵千餘人發生激戰…第一六零師於十二月十二日午後十一時,九五六團行抵岔路口附近遇敵警戒部隊,發生接觸,我師即以一部向敵衝鋒,幾經肉搏,敵不支而退。我師乃以一部向敵施行掩護,主力向東迅速前進。十三日二時,行抵仙鶴門東端,又與步炮聯合之敵遭遇,我軍奮不顧身,向敵炮兵陣地攻擊,毀敵炮數門,敵不支而退」。第六十六軍與第八十三軍及教導總隊一部是惟一從正面突圍的部隊,日軍戰史資料與中國軍隊戰史資料的記載完全對應。同時,根據國民政府的統計,戰前第六十六軍與第八十三軍共有12500人左右,而第六十六軍只是在九華山、高驪山等地由參謀處長郭永鑣「開設收容處,收容各師官兵千五百人」,而第八十三軍亦只收容約四千官兵,兩相比較,第六十六軍、第八十三軍在南京保衛戰中共有約八千人未能突圍,考慮到戰鬥損失以及教導總隊有一部分隨六十六、八十三軍突圍,在麒麟門、仙鶴門附近被俘七千餘官兵是符合中國方面資料記載的內容的,日本戰史資料與中國方面的資料可以相互印證。

考證日本戰史資料,檢驗其真實性之後,從日軍戰史資料的記載中推斷中國軍隊南京保衛戰中的損失即成為可能。進攻南京的日軍部隊是日本華中方面軍,包括上海派遣軍、第十軍等軍級單位,下轄四個師團又三個支隊,共計十萬餘人,根據不同級別的日軍戰史資料可以推斷中國軍隊損失情況。按照軍隊序列慣例,首先應當研究日軍的方面軍和軍級單位的戰報,之後研究日軍各師團和獨立兵團一級單位的戰報。這樣從總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印證整體,可以更加科學、準確地考察中國軍隊的損失情況。

日軍攻陷南京後,公布的戰績是「敵方戰死八萬四千,被俘一萬五百人」。由此可見,日本軍方認定南京戰役中國軍人損失總數在九萬人左右。戰時很多日軍官兵的日記中均有相關記載。日軍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12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按照迄今為止了解清楚的情況,南京附近的敵軍約有20個師,10萬人。派遣軍各師團擊斃了約5萬,海軍和第十軍擊斃了約3萬,逃散的大約有2萬。但估計今後擊斃的人數仍會增加。」日軍第十六師團第三十旅團旅團長佐佐木到一1938年1月5日的日記中亦有相似的記錄「在攻克南京戰役中,敵方損失約7萬人」。日本海軍大佐軍醫泰山弘道在其12月19日的日記中也記有「堅守到最後一刻的中國兵,約有十多萬人。其中約有八萬人被殲滅,約有兩萬人渡江從浦口逃走。有一萬多人被堵截在下關,最後扔掉武器,乘竹筏要逃時,被第十一艦隊的炮艇擊斃」的內容。以上列舉了三位中高級軍官的日記,無獨有偶,日軍下級官兵日記中也有相似的內容。例如第十三師團六十五聯隊士兵大寺隆在其12月17日日記中寫道「南京的俘虜約有十萬人,為第九、第十一、第十三師團所捕獲」,不同級別日軍官兵的日記內容如此相似,說明當年的日軍上下大致都認可南京戰役戰績為9-10萬人。

日軍參加南京戰役的兵團級單位為四個師團又三個支隊,即上海派遣軍的第九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三師團山田支隊(以該師團第六十五聯隊為主組成)、第三師團的第六十六聯隊以及第十軍的第六師團、第一一四師團和國崎支隊(第五師團第九旅團一個聯隊為主構成),目前能夠搜集的資料包括第九、第十六、第六、第一一四師團、第三師團第六十六聯隊及國崎支隊等部的戰報,第十三師團山田支隊的情況可以參考日本小野賢二先生的論文《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南京大屠殺》,其中有詳實地論述。日軍進攻南京的四個師團與三個支隊的戰報都基本保存,對於全面了解中國軍隊在南京戰役中的損失情況很有裨益。

首先是第六師團戰報,第六師團戰時旬報第13、14號的附表1《追擊及進攻南京中敵我損失、傷亡一覽表》中記載:12月8日-9日在牛首山作戰中,國軍遺棄屍體1600具,12月8日-9日在板橋村作戰中,國軍遺棄屍體500具,12月10日-11日在安德門作戰中,國軍遺棄屍體2200具,12月10-13日在上新河、下關作戰中,國軍遺棄屍體1100具,12月12日-13日城牆及掃蕩作戰中,國軍遺棄屍體1700具,共計7100具。俘虜5500人。1942年出版的,由日本陸軍第3880部隊少將部隊長谷田勇撰寫的《南京菊花台附近谷兵團(即日軍第六師團)奮戰記》一書第五部分《攻打南京城牆》中寫道「在此作戰的敵軍方面有敵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及教導總隊,即中央軍中所謂最精銳的部隊。敵軍遺棄的屍體估計有一萬五千多具」。

其次是第九師團的戰報,《第九師團作戰經過概要》中記載南京戰役國軍損失情況為「敵軍:屍體4500具。另外還有城裡掃蕩時的大約7000人。」,該師團下轄的第七聯隊戰鬥詳報第7號(1937年12月7日-24日)附表中記載「敵軍共遺棄屍體505具」,12月13-14日城內掃蕩成果表中則記載「一、射擊消耗步槍子彈5000發、重機槍子彈2000發。二、(刺)殺殘敵6670名」。

第三是第十六師團戰報,第十六師團總體戰報資料集沒有相關收錄,只有其下轄的三十三和三十八聯隊的戰報。第三十八聯隊戰鬥詳報第11號(1937年12月12-13日)記載「凌晨1時40分左右徹底重創正在渡江的五六千敵軍,將其殲滅於江岸及江中。隨後派主力部隊從下午3時左右進入下關,到傍晚至少掃蕩完了五百名敵兵…」,「估計被包圍在下關的敵軍至少不下於兩萬人」。第三十八聯隊戰鬥詳報第12號所附的《南京城內戰鬥詳報繳獲表》中則明確寫道「第二大隊俘虜軍官70人,士兵士官7130人,共計7200人」。這一說法在獨立攻城重炮兵第二大隊戰鬥詳報第9號附錄(12月12日凌晨1時至正午)中得到印證,「此前,下午2時左右在堯化門附近大約有七千名敵軍前來投降。下午6時,在步兵第三十八聯隊一個中隊護衛下,集結於仙鶴門鎮北邊的凹地中。大部分俘虜是在13日凌晨襲擊過仙鶴門鎮及新莊附近然後向北方撤退的士兵,因我軍在各處駐紮了強大的部隊,終於放棄了逃跑企圖,扔掉武器前來投降」。第三十三聯隊南京附近戰鬥詳報附錄的《12月10日至14日戰鬥繳獲表》中記載俘虜軍官14人,士兵士官3082人。而中國軍隊遺棄屍體數字分別為:10日220具,11日370具,12日740具,13日5500具,共計6830具,其中備註中明確寫道:12月13日的數字包括被槍斃的敵軍士兵。其第九聯隊第二大隊戰鬥詳報第9號(1937年12月9-13日)在12月9日繳獲表中記載俘虜中國軍隊士官、士兵19人。其第二十聯隊第四中隊陣中日誌第5號有關12月14日的作戰內容記載「依照「西作命第170號」,自上午10時在城內掃蕩區域實施第二次掃蕩。槍斃並埋葬殘敵328人」。

第四是第一一四師團的戰報,一一四師團12月6日至14日戰鬥詳報附表3《敵軍遺棄屍體統計概數表》中記載秣陵關附近為200具,將軍山附近為800具,南京附近戰鬥為5000具,除方山附近戰鬥未統計外,共計中國軍隊遺棄屍體6000具。其下轄的第六十六聯隊第一大隊戰鬥詳報(昭和12年12月10日-13日)中記載「敵軍被殲700人,被俘1500餘名」,在附表3《第一大隊繳獲表》記載俘虜軍官18人,士兵1639人。備註中註明遺棄在戰場上的敵軍屍體1400餘具。

第五是第三師團第六十八聯隊的戰報,其第一大隊戰鬥詳報第8號附表2中記載俘虜下級軍官25人,其第三大隊戰鬥詳報第8號附表2中記載俘虜士兵士官8人,備註一中寫道:除上述外,雖然附近戰場上有很多敵軍遺棄的屍體,但數目不詳。該聯隊會報中記載「在完成對俘虜的基本調查後,各部隊要嚴厲處理」,這說明第六十八聯隊抓獲的中國軍隊俘虜結局是被日軍屠殺。

第六是國崎支隊的戰報,國崎支隊戰鬥詳報(12月3-16日)12月14日這一天記載「根據守衛該地部隊的報告,了解到江心洲上有不少殘兵敗卒,就讓該守備部隊在獨立山炮兵第十聯隊的協助下負責掃蕩該島。掃蕩隊連夜到達該島開始掃蕩。島上被解除武裝的人大約有2350名」,「敵軍遺棄的屍體」部分的內容則為「江浦附近 約880具;浦口附近 約550具」。

最後是第十三師團山田支隊方面,資料集中也沒有收錄該支隊戰鬥詳報,不過小野賢二先生在搜集大量原該師團第六十五聯隊士兵日記的基礎上撰寫了論文《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南京大屠殺》,文章得出的結論是「山田支隊的士兵,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參加過17000-18000名俘虜大屠殺,這是確鑿的事實」1,小野賢二先生的論證十分具有說服力,其資料來自日本的戰史和他親自採訪並搜集的原日軍第十三師團第六十五聯隊士兵的日記,因此,日軍山田支隊在南京戰役中至少俘虜17000-18000名中國軍人這一結論是準確的。

上文已經論證過日軍戰史資料的可靠性,因此,根據現有的日軍戰史資料中戰鬥詳報、陣中日誌等日軍原始資料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根據不完全的日軍戰鬥詳報、陣中日誌中記載戰果顯示,日軍在進攻南京時造成中國軍隊損失(包括俘虜)至少有77043人。日軍少將谷田勇在《南京菊花台附近谷兵團(即日軍第六師團)奮戰記》一書中提及第六師團在攻打南京時中國軍隊「遺棄的屍體估計有一萬五千多具」,根據目前掌握的日軍戰史資料中戰鬥詳報及陣中日誌計算,日軍南京戰役造成中國軍隊損失在77043人至84943人之間。考慮到這些資料並不完整,因此日軍在南京戰役中至少使中國軍隊損失9-10萬人以上這一結論是可信的,與日本戰史記載是基本吻合的。

二,日軍公布的戰報中只承認俘虜中國軍人10500人,僅就目前看到的日軍戰報記載的內容,日軍俘虜中國軍人就達45183人之多,比日軍公布的數字多出了近3萬5千人。這些中國軍隊俘虜的命運如何?這些在日軍官兵日記與回憶中有詳細地記載。在這裡,我只想引用一些日軍戰鬥詳報的內容來說明日軍如何對待中國軍隊俘虜。日軍第一一四師團第六十六聯隊第一大隊戰鬥詳報中記載「(12月13日)下午2時整,接到聯隊長如下命令:根據旅團命令,俘虜應全部殺死。其方法是否每次綁十幾人,逐批槍斃?」,「根據以上命令,命令第一、第四中隊收集整理武器並派兵看管。下午3時30分,召集中隊長交換處理俘虜的意見。最後決定各中隊(第一、第二、第四中隊)平均分擔處理,即每次從監禁室帶出50人。第一中隊將俘虜帶至露營地東南谷地附近,全部用刀刺死。但是,要注意在監禁室周圍安排重兵警戒,帶出俘虜時絕對不要讓其有所察覺。各隊都在下午5時結束準備,開始刺殺,下午7時30分刺殺基本結束。向聯隊報告。第一中隊改變當初決定,想把俘虜監禁起來一口氣燒死,但未成功。斷了生念的俘虜並不畏懼。有人在軍刀前伸出脖子,有人從容面對刺來的刺刀。但也有人哭喊著求助,特別是當隊長來巡視時,到處都傳出哭叫聲」。看了這段日軍的戰鬥詳報中詳細的不能再詳細的屠殺俘虜的記錄,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被俘官兵的命運已是不言而喻了。據此不完全統計,日軍在攻陷南京後至少俘獲中國軍隊守城官兵近5萬餘人,這些俘虜大部分被日軍屠殺。這為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佐證。

使用日本軍方所謂的原始資料來研究南京保衛戰,應當是研究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損失人數的可靠而又可行的途徑。這樣研究的好處在於:1史料選擇相對可靠;2所得結論相對準確;3所得結論相對過硬,爭議性較小。當然,目前使用日本軍方戰史資料研究南京保衛戰還存在一些難點與問題,主要有:1日本軍方資料的不完整影響全面、系統地研究;2缺乏背景資料,無法探究日軍戰史資料背後隱藏的有爭議的史實。通過中日學者的共同努力,前一個難點尚有可為之處。後一個問題則需要更多的資料,更深入地研究,更科學嚴謹的態度。無論如何,通過日本戰史資料研究南京保衛戰以及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