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巴鐵」1號試驗車2日在河北秦皇島開始啟動綜合試驗。
一時間,媒體給予好評,很多網友為之點贊。然而,事情的真相,或許並非你想像的那樣簡單……
8月3日,人民日報記者專門就此事致電河北秦皇島市委和北戴河區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均表示對巴鐵試運行一事不知情。
什麼?這麼大的事情,當地政府竟然不知情?
記者隨後又聯繫了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總工程師是這樣回應的:目前巴鐵車身腿部的一些蓋板還沒有裝上,至少得一周之後才能試運行。
而公司企劃部負責人萬某表示,8月2日只是公司內部進行的一次調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試運行」。
哦,原來是這樣!
「巴鐵」是什麼
「巴鐵」被稱為「空中巴士」,這個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2010年,此後6年間,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偶爾在媒體露一次面,並未形成轟動效應。在今年5月的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上,「空中奔跑的巴士」才驚艷世界。
設計者表示,巴鐵的優勢之一是減少擁堵。利用空中資源,可以避免現有傳統公交車與小汽車爭路的現狀,如同一輛在公路上奔跑的寬體短型列車,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平均時速為每小時40公里。
優勢之二是載客量大。按照每輛巴鐵每小時平均載客800人次,運行17小時(5:30—22:30)計算,每輛巴鐵載客人數約13600人次,載人數量是普通公交大巴的幾十倍。
除此之外,根據公開的資料可知,「空中巴士」的造價宣稱只有地鐵的16%,費用低廉;採用電力驅動,通過太陽能或者從市政電網供電,僅此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燃油860噸,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40噸,既節能,又屬於環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
看上去很美?
雖然「巴鐵」在今年5月的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一鳴驚人,火遍全網,但是仍有許多專家和網友對「巴鐵」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
1、自身超限問題
「巴鐵」官方資料顯示,試驗車高4.8米。我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 37-2012)規定一般道路限界高度為4.5米,同時主幹道上橋下限高4.2米的警告牌也很常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應用「巴鐵」,遍布城市的天橋和立交橋面臨大規模的改遷工作。許多路段架空線路、管道、燈杆、指路牌和攝像頭的位置也需要增高。這違背了設計本身以低成本提高運力的初衷。
以北京城市交通為例,阜成門橋限高4米,而西直門橋限高為4.5米。南二環從左安門橋開始直至菜戶營橋,橋下雙向的限高均為4米。可見「巴鐵」在目前城市內行駛可謂「寸步難行」。
2、下方限高問題
根據「巴鐵」設計,下層鏤空部分可以行駛高度2米以下的車輛。我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 37-2012)對隧道限高的規定標準是:二級以上公路隧道凈高在5米,二級以下是4.5米;按車輛類型分,小客車最低限高為3.5米。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研究院張建武教授稱這樣的高度,「可能會給開車的人造成一定心理壓力。」這不是張建武一個人的擔憂,比起承重、電力等問題,交通工程師顧嘯濤心中最大的疑問也是,只有2.1米的高度,小汽車敢不敢從下面駛過?
早有研究結果表明,隧道內行車視距失效的機率,隨著設計凈高、隧道橫凈距的增加而減小,隨著運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說,為保障安全,在凈空越小、車速越快的時候,車輛之間需要保持的安全車距就越大。
3、事故問題
根據「巴鐵」設計,其電機位於車體兩側,採用類似有軌電車的供電方式,那麼供電的觸軌與承重的鋼軌安裝在一起,這和有軌電車設置在道路中間的供電觸軌並不一樣,其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否經得起考驗?
在交通並不暢通情況下,如果「巴鐵」發生起火等事故,下方行駛車輛被困在這個半封閉空間內,極容易引起災難性後果。
4、考驗道路承重能力
「巴鐵」設計載客1200人,以每個人加行李重75公斤計算,再加上鋼製車體本身重量,巴鐵載客運營時總的最大重量超過100噸,是目前許多道路無法承受的。根據深圳市道路建設設計標準,深圳市所有道路最大承重重量為50噸,「巴鐵」滿載重量遠遠超標。
5、下方車輛無法看到道路交通標誌
「巴鐵」下方的行駛車輛無法查看路側和前方的道路交通標誌,這是目前技術上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在「巴鐵」下方安裝顯示螢幕,這對本已捉襟見肘的下方空間是個巨大挑戰,同時還需要讓處於不同位置的車輛看到不同的道路標誌信息,這個技術問題暫時還沒有得到解答。
另一方面,在交叉路口,「巴鐵」與小車的行駛方向不一致怎麼辦?小車在大車肚子底下是沒有辦法改變行駛方向的,甚至連變換車道都成為了一件相當危險的事。
總之,創新精神是可貴的,民族產業也需要支持和鼓勵,但是在公共運輸這個關係到廣大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領域,我們還是要謹慎再謹慎。
「巴鐵」是「空中巴士」還是「空中閣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