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一塊「譴責」中國?看看「領頭」的新加坡咋想的

@ 2016-08-03

中國—東協國家外長特別會議合影

前兩天,因為南海仲裁近了,中國就把東協10國的外長叫在一起,在雲南玉溪開了個特別會議,商量雙方的夥伴關係以及區域安全穩定問題,當然,最主要的是涉及南海的問題。

中國方面對會議的描述是「氣氛是好的」。但有一些不太負責任的外媒,搞了個大新聞。

昨天下午特別會議閉幕,原計劃下午召開的聯合記者會延遲到傍晚6時召開。另外原本打算和王毅共同主持記者會的新加坡外長維文也提前離開會場。

《聯合早報》稱,對此,王毅在記者會上解釋說,當天各國外長要討論的事項很多,因此日程有所延誤。此外,維文要趕搭傍晚的航班回新加坡,「他必須離開,明天他還有個內閣會議……這是難以改變的航班問題」。

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嘛,但法新社在晚上發布了一份未經核實的《東協外長聯合聲明》,據稱,該聲明寫道:東協外長表示,對最近和眼下持續的事態發展表示嚴重關切,這些事件損害了信任和信心,加劇了緊張關係,可能破壞南中國海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更有西方媒體跟風評論——這份「聲明」沒直接提及中國,但措辭不同尋常的強硬,是對中國南海舉動的嚴厲指責。中國外交部則指這是一份非正式的東協文件。

這一下子在國際政壇上掀起軒然大波。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波。

晚些時候,馬來西亞外長稱,東協決定撤回這份聲明以做出一些修改。對此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截至周二晚些時候,東協仍然沒有發布修改後的聲明。

《聯合早報》引述一名不願具名的外交官消息稱,會議的氣氛相當凝重,東協十國採取了「一致對外」的立場,對中國毫不留情面,讓中國非常不滿。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某東協國家的一名高級外交官後來稱,東協決定不發表聯合聲明,各成員國如有意願可發表單獨聲明。

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外長,以及之後的越南外長分別發表了各自的聲明。

新加坡外長維文

根據新加坡外交部網站提供的內容,新加坡的聲明提到:「維文提到東協外長在該會議上對中國近期在南海的進展表示嚴重擔憂。……維文也重申了新加坡長期以來在南海的立場——充分尊重法律和外交程序,和平解決爭端,同時尊重國際法下自由航行和飛越自由,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在內的國際法」。

從以上情節足可看出南海問題的複雜性。

但這也讓我們非常好奇,東協十國在南海議題上究竟是什麼態度?他們採取了哪些行動?

從今天開始,邊驛卒將對此進行連載,以儘可能理清在南海的種種爭議,為大家呈現一個清晰的事件脈絡。

由於近期新加坡角色搶眼,而且是這次中國東協外長會議的另一個輪值主席國,所以連載先從新加坡開始吧。

新加坡——中立協調者OR平衡者?

最近新加坡陷入爭議,它是中美共同的朋友麼?

新加坡並非南海的主權聲索國,但位於南海以南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一側,處於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關鍵位置,其貿易收入與南海局勢息息相關。

新加坡戰略位置重要

同時,新加坡也是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力量也較具有威懾力。此外,新加坡在國際社會非常活躍,對南海問題常有表態,因而吸引了較多的注意力。

6月1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程畢凡在媒體發表題為《新加坡「均勢戰略」選錯了目標》的文章,指新加坡將均勢戰略的矛頭指向中國,在南海「選邊站」。

7天後,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在《環球時報》發文稱新加坡堅屬中美共同朋友圈,文章指出:「中國的崛起意味著戰略環境的重大變化,尤其對於如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家。我們希望南海問題這樣的潛在摩擦點不會使整體向好的趨勢脫軌。在南海問題上,新加坡秉持了一個原則性的立場,強調航行和飛越自由權,這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我們不是聲索國,對於各方的主權聲索不選邊站隊。我們支持按照國際法,在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架構下和平解決爭議。」

需要插一句的是,此文發表後,《環球時報》進行了「你認為新加坡屬不屬於『中美共同朋友圈』」的調查,在參與的10477名網友中,97%認為「不屬於」。

6月10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談及這段辯論:新加坡歡迎中國迅速發展,以及中國在本區域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同時,我們也珍惜和美國的交流。我們不會看到中國日增的影響力,必然是以美國對本區域的貢獻為代價的,或者以新加坡和美國的關係為代價的。

在東亞變局的當下,新加坡恐怕不可能保持中立。

新加坡的行事邏輯:國際法、經濟利益、東協

李光耀曾經描述: 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必須同美國、日本、中國等大國建立關係,以便取得平衡,否則就會被吃掉。

這是新加坡長期以來的行事邏輯。

在安全上借重美國的前提下,為了避免引起鄰國的不安,新加坡刻意在政治和安全上與中國保持距離。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成了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支持者。

在南海議題上,新加坡也或主動或被動進行了不少表態。

新加坡認為,小國與大國之間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小國與大國之間的談判不可能公平。只有通過國際法,小國的權利才能得到保證。

作為這一思維的自然延伸,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表示:中國的主權宣示是以國際法出現之前歷史為基礎,但是「即一個必須在國際社會生存的國家而言,國家有大有小,結果不能以強弱來決定」。

2011年6月19日,中國海事巡視船「海巡31」號駛向新加坡郵輪碼頭。新華社記者陳濟朋攝

2011年6月19日,中國海巡船到訪新加坡,為了消除鄰國的猜忌,新加坡政府很快發布外交聲明,這一聲明概括了新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

首先,新加坡在南海沒有領土主權訴求,也不參與其中的糾紛,但是作為一個主要貿易國,任何影響國際水域航行自由的問題都事關新加坡的關鍵利益;新加坡希望爭議各方能夠保持克制,創造有利於和平解決南海糾紛的條件,確保地區和平、穩定以及經濟增長;

其次,中國應更明確地澄清自己在南海的主權訴求,這樣有利於中國自身的利益,因為中國訴求的模糊性正在引起嚴重的國際關切(這一條廣受爭議,事後新加坡稱這一內容系在中國海巡船到來的特殊背景下發布)

第三,新加坡希望南海問題能夠依據國際海洋法解決,使南海成為每個國家的船隻(包括軍艦) 都可以自由航行的海域,而不需要得到某國的事先允許。這與其依靠馬六甲海峽有很大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曾通過國際海洋法庭解決了自己和馬來西亞的部分海島主權糾紛,因此認為南海主權糾紛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解決。

最後,作為上一條的延伸。新加坡希望爭議各方能夠儘快簽署實施《南海行為準則》。

今年2月,維文在接受Channel NewsAsia電視台採訪時就表示,打算利用中國和東協協調者的身份加快《南海行為準則》早日通過。這是旨在讓中國和東協最終簽署從法律上各方有義務遵守的南海行為準則的一個新的嘗試。

新加坡在本次外長會之前也提議擴大《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涵蓋範圍,把軍艦和海岸警衛船隻也包括在內,以避免南海衝突。

新加坡和東協的關係也頗值得玩味。

一方面,新加坡需要借力東協,通過團結獲得更大話語權。但另一方面,與南海聲索國不同,新加坡又希望能夠保持一定的超脫和中立,以增強自己的地位。

巧妙的把南海議題分離是政策之一。

在2011年7月的東協地區論壇上,新加坡外長尚穆根表示:「管束各方在南海的行為是東協的事,主權爭議則是聲稱擁有主權的國家之間的事。

2011年,新加坡巡迴大使許通美這樣談東協的作用:作為一個整體,東協在南海主權和海洋劃界的糾紛上沒有集體立場,東協不支持也不反對四個成員國對南海主權的要求。東協也不對中國和東協成員國糾紛的是非曲直採取立場。因此,任何關於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對南海的主權要求得到東協支持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

因此,新加坡將主權爭議和南海行為分開的原則是非常明確的。類似的分離處理的技巧中方也有掌握,在昨天的記者會上王毅申明,中國與菲律賓之間就南海爭端的分歧不是中國和東協國家之間的問題,也不應該影響中國和東協「友好合作的大局」。

另外,雖然新加坡一直堅持航行自由,但並未質疑中國在南海的主權。

6月2日,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表示,中國在南海的主張是有力的,雖然他可以理解東南亞國家的訴求,但是各國如果低估中國關於南海主權的合法性並因此低估中國的決心,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

因此,總的來說,新加坡既支持雙邊協商解決主權糾紛,也希望各方能夠依據國際海洋法,或者提交國際海洋法庭來解決。

在保持平衡方面,新加坡最近動作不少

首先,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比如今年年初美國的P-8反潛機部署新加坡。

其次,拉近和印度的關係。

據美國彭博社3月16日報道,新加坡防長黃永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加坡希望印度在南海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稱「印度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希望其在南海的存在和參與能強化信心和促進相互理解」。

第三,和澳大利亞會晤。

3月18日,新加坡與澳大利亞兩國外長會晤表示,兩國將維護在南海航行及飛行自由。

第四,與日本達成共識。

4月,新加坡外長維文訪問日本,圍繞南海問題,雙方就確立法治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作為東協的對華談判窗口,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希望新加坡「進一步對中國開展說服工作」。當時岸田強調稱:「在南海加劇緊張局勢的單方面行為正在升級,對此深表關切。」維文對此回應說「應當遵守基於規則的秩序」。

此外,就是借重東協的力量。

然而在東協整體行動出現問題的時候,新加坡往往會表露出擔憂。

根據《海峽時報》消息,今年4月,中國宣布與東協的汶萊、柬埔寨和寮國,就南海領土爭議的解決方式達成了共識,即由個別聲索國談判解決,而不是由東協整體來參與結局。這導致了新加坡兩位資深外交官的批評,稱此舉是要分化東協。

本次「東協外長指責中國」事件,可能與此相關。

會後,王毅外長表示:「這是一次及時重要的戰略溝通。」

(參考資料:李明江,張宏洲:《新加坡的南海政策:中立有為、穩定和平》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