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通常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行為方式和對外戰略。經驗用得好,可以成為前進的助推器;經驗用得不好,就可能成為前進的包袱。美國在亞太地區製造混亂的戰略無疑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亂中取勝,是美國兩百多年建國史的「寶貴經驗」。利用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實現建國,在歐洲列強相互爭鬥和削弱中加緊擴張自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在兩次世界大戰摧垮的歐洲廢墟上取而代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新霸主。
亂中謀霸,是美國搞垮蘇聯的主要套路。二戰後,面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不斷壯大,美國杜魯門主義走上前台,冷戰隨之展開。美國拉起一道「鐵幕」製造世界緊張對峙局面,不僅把整個資本主義陣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麾下,還通過不斷採取進攻性行動把蘇聯拖入軍備競賽泥潭,「趁你病,要你命」,最終耗盡蘇聯國力。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相配合導演了一幕蘇聯解體大戲,實現了獨霸世界的夢想。
亂中獲利,是冷戰後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慣用手法。歐元甫一面世,美國即挑頭髮起科索沃戰爭,把歐盟歐元雙雙打得疲軟;北約東擴、烏克蘭危機等矛頭雖指向俄羅斯,但俄歐對抗造成的緊張局面,導致了歐洲國家與美國更加緊密的綁定;拉美國家發展初見成效,就陷入美國為他們挖的「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中東一些國家試圖擺脫石油美元的控制,幾場戰爭打下來,再沒有哪個敢對這一問題置喙。非洲一度打算聯合自強,卡扎菲、穆巴拉克之後,再無人願步其後塵。
在「擺平」這麼多國家和地區之後,美國驀然發現亞太地區的崛起態勢已然成形。歐洲「鐵心」追隨美國多年,美國尚不許其對「老大」地位稍加覬覦,又怎能接受體量龐大的亞太順利崛起!
美國要在未來100年繼續「領導世界」,就要掌控亞太地區,阻止這一地區出現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世界大國。但無論是美國極力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還是其傾心打造的「亞洲小北約」,要想真正發揮作用均需假以時日。相對於亞太地區蓬勃發展的趨勢,美國重塑亞太格局的戰略遠景,顯然不能滿足儘快掌控亞太的現實需要。美國在亞太地區製造混亂,就是要照搬在其他地區「屢試不爽」的手法,使亞太國家在相互消耗中確保美國再次勝出。
在美國的戰略判斷中,中國的快速發展是亞太崛起的主要推動力量,只要「扳倒」中國,其他國家就不足為慮。因此,美國製造混亂的重點主要圍繞中國展開,南海、東海和朝鮮半島均成為美國的發力點。高調宣示「重返亞太」之後,美國破壞東亞區域合作的進程,加強戰略性武器針對中國的抵近部署,離間中國同周邊存在領土海洋爭端的國家之間的關係,還試圖組建地區反華聯盟。
近期,在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出爐之際,美國在南海方向動員了二戰以來最大的海空力量,還不顧中俄兩國的強烈反對,執意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國周邊地區安全形勢頗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歷史像一面鏡子,有其光明的表面,也有其照不到的角落。歷史經驗往往虛浮於鏡子的表面,清晰可見;歷史教訓往往隱藏在鏡子的背後,常被忽視。
當前的美國,把特定的時期和地域獲得的「成功經驗」奉為圭臬,卻不懂得世易時移的道理,更忘記了二戰後美國多次試圖在亞太地區進行戰略擴張導致敗走滑鐵盧的教訓,而所有的重蹈覆轍都是從忘記教訓開始的。
亞太地區的崛起是500年來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的歷史大趨勢,這一前所未有之大變局蘊含的巨大動能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亞太之大,不是哪個國家憑一己野心就能獨自掌控的。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100多年來中國從絕境中奮起,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結果,13億多中華兒女夢想匯聚的磅礴之力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任何國家妄圖在中國的家門口挑釁滋事決不會占到便宜。中國也有足夠的決心和意志,堅決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