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曾是近代世界最強的大國,因為首相去世,成為歐洲最窮的國家

@ 2017-04-08

1815年,對於德國來說,是個不錯的年份。這一年,德國成了德意志聯邦,和其他歐洲國家一起欺負了一趟法國,打敗了拿破崙,開了一次重新刮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德國獲得了一筆不錯的戰爭賠款。和近代的日本一樣,德國靠著這一筆賠款迅速從原本的農業國家成為擁有近代工業體系的國家。

同年,日後有著「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出生了,當然了,這時候的俾斯麥幫不了德國太多的忙,因為他要面臨著是吃奶要使多大勁的問題,他的父親是個貴族,外祖父又當過德國的高級文官,家裡有的是錢,有的是奶媽的奶夠俾斯麥吃了。

按照家族的繼承,俾斯麥成年之後可以繼承一座莊園,當一個德國的土財主,從此衣食無憂,天天都可以來一句「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可他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從他上了大學跟其他人決鬥了27次就可以看出了。他選擇從政,俾斯麥的從政和其他人相比,有一個難得的優勢,語言天賦極高,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他都精通.。(除了俄語,這些語言都是由同一個體系發展出來的,法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中排名第十,而漢語則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默默的為自己牛逼了一把。)當時,發展了工業的德國,對於這種能夠對外交流的人,需求極大,所以俾斯麥的前半段職業生涯,基本是干駐外大使。

俾斯麥在政壇上一步步地往上爬,使他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人性中的善惡,利益和如何分清敵友。但他沒有改變過幫助德國統一起來並重新變得強大。當上首相後的俾斯麥有一個不錯的開局,就是他有一個無條件信任他的德國國王威廉一世,他們將會成為歐洲歷史上一對最棒的CP組合。但情況並非皆盡人意,當時的德國,情況糟糕。除了其他歐洲的強國環伺,德國內部也並不團結,並有一部分領土是被其他國家占據在手中。

有人說俾斯麥有著各種巧妙的外交技巧,誠然,俾斯麥是有著極佳的外交天賦,懂得什麼時候該用硬拳頭,什麼時候,只需要用適當的利益去找到更多的盟友去對抗真正的敵人。這樣的天賦,清朝的李鴻章也有,斡旋其中,進退有度,但那只是作為一個優秀的外交家的風度,可若是沒有背後強大的實力支持,也只不過是紙糊的老虎,嚇得住老鼠,卻嚇不住真正的敵人。

(圖為威廉一世)

俾斯麥是靠著連續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場戰爭的勝利,贏回了德國境內和民族的統一。但俾斯麥首先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像希特勒那樣的戰爭狂人。當德國打贏了三場戰爭後,他並沒有窮追不捨,而是選擇和昔日的敵人重新握手言和,並用利益和友誼交換。這讓德國重新獲得了一次新的喘息的機會,國內的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德國的國力開始不斷地雄厚起來,雖然俄國放棄了與德國的結盟,令德國損失不小,但德國很快建立起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歐洲。當時的世界,大清國正步履蹣跚,前途迷茫 ;印度,非洲淪為了殖民地;美國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只有經過了一戰、二戰的洗禮掠奪,才讓美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當時的德國,在俾斯麥的帶領下,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強國。

1888年,德國的美好時光快走到頭了。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兒子威廉三世僅僅在位99天就去世了。他的孫子威廉二世即位,年輕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和老邁的首相做搭檔,況且是一個有極高聲望的首相。兩年後,俾斯麥被下台,閒居在家,寫下了三本厚厚的回憶錄《思考與回憶》,這本書不但有俾斯麥一生的治國、外交的智慧,其實還有這位「鐵血宰相」,風趣幽默的一面和不為人知的一面。(想讀的話,慎重選擇譯本。)

他在書中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獻給子孫後代」,以理解過去,並教益未來。」

(俾斯麥)

俾斯麥去世後,德國迅速走向他生前極力避免的方向——軍國主義,加上國力日漸雄厚,讓德國也打起了海外殖民的方向,這使德國與老牌工業國家——英國發生利益衝突並爆發戰爭——一戰(英國從工業革命開始,乾的就是海外殖民)。德國戰敗,昔日強盛的德國被瓦解,為了賠還巨額的戰爭賠償款,德國開始不斷加印貨幣,迅速走向通貨膨脹,經濟崩潰,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不僅拖垮了德國,還拖垮了歐洲。而希特勒便是在這個時候上台,二戰爆發,德國戰敗~~~~~~~

接下來是鬼畜和表情包的時間:

(被鬼畜界和表情包玩壞的希特勒)

拿好,不送!

「歷史,以理解過去,並教益未來。」——俾斯麥

註:當時德國一般稱為普魯士,為方便閱讀,統一改為德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