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小吃往往上演著人間萬象。
有人推著小車,一邊吆喝,一邊與城管上演「貓捉老鼠」的遊戲;有人開了小店,投了血本,卻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也有人生意火爆,門庭若市,但始終只能「蝸居」街頭……
少有人像曹閩一樣,將一碗小小的冒菜,從一個不成形的品類打造成行業王者——4年開店2000多家,且遠赴新加坡。
究竟,這樣一份冒菜,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01 冒菜藍海
天府之國成都,街頭小吃繁多。冒菜,就誕生於這人聲鼎沸的小巷街頭。
與麻辣燙不同,冒菜的「冒」是一個動詞。製作冒菜的過程簡單而特別:準備一鍋麻辣鮮香的湯汁,把菜用一個竹勺裝好,在鍋里一煮,然後盛到碗里,舀一勺湯汁往上一澆,再加入各種調料。一碗美味的冒菜就成了。
冒菜原料不限,和四川著名的美食火鍋、串串類似,什麼都可以冒。同時,它又有著火鍋和串串不具備的優勢——於顧客而言,冒菜上菜速度快、味美,且不會沾染油煙味;於創業者而言,冒菜門檻低,翻牌率高,既適合低成本投資,又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本文主人公曹閩與冒菜的結緣,實則源於一場災難。
2008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讓曹閩一無所有,半年後,路邊偶遇的一家冒菜鋪,讓曹閩燃起再次創業的念頭,毅然決然地將全部身家投入到冒菜上。
事實上,在四川,冒菜可謂家喻戶曉,街頭賣冒菜小鋪和推車數不勝數,如果就這樣躋身其中,曹閩不過是眾多創業草莽中的一員。不過,他的野心絕不局限於此。
多年上市港資企業職業經理人的經驗,讓他清楚看到:中國餐飲市場向來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其中,「街邊經濟」以消費基數大、消費頻率高、門檻低、易上手等特點,成為無數創業者搶食的對象。如果能發掘出一個具備潛力的全新市場,單單「頭啖湯」帶來的市場回報,就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另一方面,低門檻的屬性決定了「街邊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很多垂直行業理念落後甚至原始。
如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麻辣燙等項目,儘管發展迅猛,隨處可見,卻鮮有通過正規品牌化運作而崛起的知名企業。
這些痛點放在冒菜行業也同樣存在,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曹閩看到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對原始落後的街邊項目收編整頓,進行正規化及品牌化運作,精準實施「降維打擊」。那麼,他將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只是,一個野蠻存活於街頭巷尾的地方小吃,如何打造出品牌?
02 讓品牌講故事
走訪一個又一個成都本土的文化名人和專家,再翻遍典籍,曹閩知曉了一個關於冒菜的典故:
早在三國時期,冒菜就在巴蜀大地盛行。人們熟知的三國故事中,劉備攜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請孔明,為不打擾孔明休息,正心急如焚,忽見一梢蜀地販鹽馬幫在茅廬外架鍋,煮起冒菜。孔明聞香而起,出來與劉備三人相見,一起盛邀共飲,相談甚歡。他們將冒菜取名為「三顧冒菜」。
這個看似離奇的傳說,曹閩卻深為觸動。而後,三顧茅廬的典故,成了「三顧冒菜」這個品牌名稱的由來。
為了將「三國文化」更深地融入「三顧冒菜」當中,就連菜式套餐,曹閩都頗費心思:單人套餐叫「單騎救主」,兩人套餐是「煮酒論英雄」,三人以上稱為「群英會」,再配以裝修和餐具的仿古氣息。同時,「三顧冒菜」打破了冒菜只有素菜的常態,加入了葷菜。
2009年1月,首家「三顧冒菜」店在四川德陽開張時,一張遞在顧客手上的菜單讓人眼前一亮:招牌牛肉叫「冒張飛牛肉」、涼糕叫「貂蟬拜月涼糕」、梅子酒被取名為「青梅煮酒」,呈上時,用古色古香的酒壺盛著。
「三顧冒菜」將三國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賦予其中,不僅僅是賦予品牌故事,更是挖掘出品牌背後的文化內涵,基於此進行「品牌+文化」的運作。諸如沙縣小吃、黃燜雞等街頭項目,缺少品牌文化的支撐,只能是一個賺錢的小生意。
品牌文化不止在文字宣傳上,店面和產品也要緊跟其後,不能落俗。
曹閩一改街頭小店「髒亂差」的形象,將「三顧冒菜」的店面裝修得明亮通透:以白色為主色;燈光明亮;桌與桌之間相隔1米;貨架上,菜品以籃子分類裝好上下一致排開;顧客每點完一次菜,都有專門的秤稱重量……
另一方面,「三顧冒菜」還在定價策略、員工管理、VI升級、品牌宣傳等上面發力。拿定價策略舉例,比如金針菇和土豆比較暢銷,那麼,它們便適宜作為拉動銷量的菜品,而不是利潤型菜品,降低它們的價格,以便宜好吃的菜品帶動利潤大需求少的肉質品,以此保證整體利潤和品牌特色。
於是,一經開張,「三顧冒菜」就在德陽那條餐飲門店林立的街上一炮打響。
03 標準化操作
讓顧客接受「三顧冒菜」,是曹閩生意經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拓展市場,而這一步,需要一個前提——實現標準化操作。
如同肯德基和麥當勞式的標準化操作,曹閩將「三顧冒菜」從採購到烹飪,再到服務所有的環節,拆分成上百個標準化流程,輔以科技計量工具,制定出傻瓜式運營與管理模式。這套管理體系精細到,就算是一個毫無餐飲經驗的門外漢,也能在一周之內迅速上手。
首先是產品。曹閩在冒菜製作上,總結出「熬、煮、調」三字訣:
熬——熬制原湯料。按100斤水計算,先把水燒開後加入湯料包和底料渣,再用大火燒開熬制8分鐘,撈出底料渣待用,然後加入底料油煮沸加蓋保溫即可;
煮——煮制冒菜。用專門煮制冒菜的桶放入適量水後,大火熬制10分鐘左右撈出待用;
調——調料勾兌。把煮制好的冒菜按比例加入調料,原湯料2.5勺、調味料 1.5勺、紅油1勺,再加入蒜泥、芝麻、小米辣等調料。
其次是門店。三顧冒菜的選址以城市繁華地段、流動人口大、高校、辦公密集地為佳。同樣,曹閩用了一個最簡單最原始的「秒表測算法」:
用秒表、筆記本和筆作為道具。在比較開闊的地方找個觀察點,找個參考點,計時每30分鐘為一段統計人數,取早晚、高峰、平時三個時段,然後計算求平均值。如果每10分鐘30人以上的人流量,可以視作合適,否則則不妥。
同時,各門店除了大小的差別,在裝修風格、設備使用、價格體系上都完全一致。
再次是經營。在菜品管理過程中,曹閩也有「秘密武器」:
每一個加盟店都必須使用一種特製的計量器,這台機器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將每天稱量的菜品分類記錄,便於店主計算每天賣出菜品種類的多少。
「以前,加盟商只知道今天賣了多少錢,賺了多少錢,卻不知道到底是哪一項菜品賺了錢,哪一樣菜品沒有銷量,而這些數據,都能從這台計量器的記錄中分析得出。」
此外,菜品的挑選和擺放、添加頻率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員工需要記住其要領,以達到熟練操作。
離成都市區18公里之遠的新繁鎮,「三顧冒菜」自建了一座工廠,占地12畝,冒菜的調料製作都在這裡完成。工廠內,設備轟轟作響,工人們穿著特製的服裝、帶著口罩在設備間不斷來回……曹閩介紹,生產出的每一包調料,其成分多少、重量多少全都是一致的。
截止到2016年5月,「三顧冒菜」店面達2076家。在曹閩的規劃里,「三顧冒菜」一直在路上,這一切的準備只為了一個目標——到2020年,「三顧冒菜」實現全球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