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美國為啥突然對南海問題「變臉」?

@ 2017-08-25

7月25日晚,在結束與美國國務卿克里的雙邊會談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向媒體表示,他與克里談到了南海問題。克里明確表示,美國對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仲裁案的內容不持立場,美國明確支持菲律賓跟中國恢復對話,通過雙邊對話協商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翻雲覆雨,不但借航行自由將航母打擊群以及戰略轟炸機、戰鬥機、電子戰飛機等派遣到南海,還在不同場合要求中國接受非法的南海仲裁案,更有將南海問題多邊化的意圖,而上述聲明簡直是對以往政策的一個巨大轉彎。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筆者認為,無非是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堅決而果斷的反制措施使美國清醒認識到南海並非其為所欲為的地方。在南海仲裁結果出台前後,中國對此非法行徑進行了揭露,並取得俄羅斯、印度、柬埔寨等90餘國的理解與支持。7月5日至11日,中國海空軍還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習,非常恰當地展示了自己日益強健的「肌肉」。著名海權學者胡波指出,在東亞海域,中美雙方的投入比例與程度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在此可投入的力量相對有限,而中國則可就近集中幾乎所有的最優兵力。也就是說,美國的第七艦隊及其背後的太平洋司令部面對的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飛彈部隊、空軍及海軍等組成的綜合力量。隨著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的縮小、中國軍隊作戰效率的提高,長遠來看,美國將很難保持在該海域的優勢地位。這次軍事演習再明白不過地展示了這種前景,在這種情勢下,美國的立場有所軟化。

其次,形勢的變化促使美國開始重新考慮原先立場。前不久,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針對中國的動作不斷,一時間頗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不久,局勢卻發生了逆轉:先是俄羅斯和印度與中國就南海問題發表聯合聲明,接著在南海仲裁結果出台之後,幾十個國家發表聲明對該結果表示反對,而東協10國外長會議更是對南海仲裁結果直接「無視」。一時間,除了日本等少數幾個「忠實家丁」之外,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居然陷入孤立,這是其預先沒有想到的。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美國認識到,再就此問題進行糾纏,只怕會對美國的形象更加不利。出於一種「止虧」的心理,美國開始在南海問題上收斂原先霸道得有些過分的做法。

再次,盟友的「背叛」讓美國無法就南海仲裁案的結果繼續大做文章。眾所周知,菲律賓是在美國的唆使和慫恿下將南海問題進行非法的仲裁的。然而,新任總統杜特爾特在該問題上的看法和該事件的始作俑者阿基諾三世不同。在杜特爾特看來,改善對華關係不僅可以使外部安全環境得到改善,甚至獲得中國的投資,還可以使菲律賓政府得以騰出手來解決日益緊迫的內部問題。有鑒於此,杜特爾特頻頻向中國示好:在競選中表示菲律賓可以對中國採取更溫和的態度、會見中國大使趙鑒華,強調中國將是他上任後第一個要拜訪的國家、希望中國在他的家鄉棉蘭老島修建一條鐵路等等。而反觀美國,這些年給予菲律賓的經濟援助少得可憐,據說只有數千萬美元,這對於2014年度貧困率54%、失業率25.4%的菲律賓來說杯水車薪。因此,菲律賓除了在黃岩島搞搞漁船闖礁的小動作,並沒有在南海問題上採取進一步行動。杜特爾特甚至表示,將與中國進行雙邊會談,擱置南海仲裁結果,因為「中國有錢,而美國是沒有錢的」。這充分揭示出美國霸權成本增加與國力相對衰落之間的尖銳矛盾。

最後,隨著歐巴馬總統任期結束的日子越來越近,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太可能有大動作也是美國企圖使南海問題降溫的一個原因。在此,筆者想將著名學者張文木的一句話轉送給美國的決策層:「國家戰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延長而不是損耗國家生命的學問;不是讓國家摔打身體、與人打架拚命的學問。」因為自韓戰以來,美國好像從未認真領會到上述精髓。(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