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餐廳與食品還整天在搞小農故事行銷? 小心自己玩死自己

@ 2016-07-30

其實很認同本篇的論點~~~ 有空整天在那邊搞故事行銷,不如把同樣的用心去把產品做好啊...

今天最爆的新聞就是台中「麵鬪庵」被日本本尊徹底打臉,貼出告示表示:「台灣的麵鬪庵與本店無任何關係」。而當台灣冒牌貨還鬼扯曾九顧茅廬之時,日本真貨則說:「台灣的麵鬪庵的經營者沒有來我店學習過,連本店的廚房都沒有進入過」。

夭壽喔,丟臉丟到國外去。過去「無老太太」事件再怎麼瞎,好歹是虛擬鬼扯出來的角色,日本的無老太太並未出來打臉(因為根本就「無」老太太這個人啊)。但這次居然是大膽到直接拿實體店家來鬼扯,結果呢?結果就被打臉了啊。你這麼愛抄襲、這麼會抄襲,為何不去抄襲SOD、迦勒比海或東京很熱呢?台灣人什麼都抄,為何不沒人抄襲過SOD呢?

抱歉,離題了。這裡先提問一下:鬼王實在搞不懂,烏龍麵塞進豆皮袋到底是啥概念?好吃嗎?可否請吃過的鬼友發表一下意見?

另外,塞來塞去是有很屌很創新嗎?大家是沒聽過「雞仔豬肚鱉」這道菜嗎(鱉塞到豬肚內,再塞進雞裡)?

啾~啾,回來鬼王心裡「好好休息一下」。XD,打錯了,回到正題吧。今天的主題是啥呢?就是故~事~行~銷~

大概是從七、八年前開始吧,台灣就瘋狂著迷於所謂的「故事行銷」。當時政府說要推文創產業,都說文創是新經濟,可以幫產品加值,然後一堆文青就開始搞設計。搞設計的同時,也要搞文案,然後文案搞一搞,大家就開始說要有故事。透過故事,可以讓消費者知道產品背後的價值與情感。透過故事,可以讓消費者知道XX不只是XX(例如,這罐果醬不只果醬,還包括有小農珍惜土地的愛心,以及生產者對小農的敬意)。

然後呢?然後就有一群搞行銷的人,開始整天對廠商和社會大眾洗腦。他們都說,產品好沒有用,要有故事才能打動人心。有好的故事,才能讓消費大眾對你的產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好的故事,產品就能加值加值加值。八拉八拉唏哩嘩啦的,說故事就開始成為顯學了。

後來呢?後來一堆文青搞農業行銷時也是同樣的手法。講到農民,一定說是「小農」。講到初衷,一定說是家裡有人得過癌症或小孩皮膚過敏很嚴重,所以開始找「真食物」。講到來歷,一定說是放棄XXX(百萬科技新貴、空姐),回來務農的。講到農法,一定說是有G或無毒。講到成果,一定說因為沒噴農藥,所以產量很低,蔬果很醜。講到品質,一定說雖然很醜,但這才是蔬果原始的好味道。講到調性,一定要訴求感動、感動與感動,每個都說要感動,不管是內心的感動還是十二指腸的感動,反正就是要感動。

不過,故事行銷從一開始就註定會出紕漏。為啥呢?原因很簡單,一個人能有多少故事?台灣2,300萬人,表面上都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但人生際遇真的完全與眾不同的人其實不多。而人類歷史發展這麼久,能出現的故事型態都差不多出現過了。除非你是天才或奇葩,否則很難開創出全新的故事結構。

就拿愛情故事為例好了。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故事長的都差不多啊。通常都是兩人突然看上眼了,但因為各種客觀因素阻擾兩人在一起,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有情人終成眷屬。至於最近美女醫師被假富豪騙,這有很創新嗎?NO!過去就曾有女律師開心笑呵呵說自己的男人好棒棒,一夜七次郎,後來才發現對方是偽造假學歷的騙子。

故事的種類也就那幾種,其實說來說去都差不多。所以故事行銷推展到極限時,要嘛就是大家的故事都長一樣,要嘛就是得誇大唬爛程度、才能與眾不同。所以呢?所以各種誇大不實的鬼扯故事就開始慢慢浮現。

但鬼扯事小,行銷就如同FB的大頭貼一樣,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蒙蔽因子。故事行銷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讓我們遺忘了產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它讓許多人以為,產品賣不好是行銷問題,不是產品問題。它讓大家,包括政府,開始投入一堆資源做產品包裝與故事行銷,然後做出一堆說要能感動人心的產品。結果呢?結果真正有市場有口碑的只有少數。

台中「麵鬪庵」就是玩死自己的絕佳案例。

我們還是一句老話:最好有這麼多故事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