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隆冬時節造訪冰島。當時,我正在研究一本關於全球各地幸福感的書,我被冰島這個北歐小國迷住了。這個漂浮在寒冷的北大西洋上的國家,怎麼會在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中名列前茅呢?
為了找到答案,我和在冰島遇到的每個人交談,吃腌鯊魚肉「harkl」,喝大量的酒,當然,也曾前往藍湖(Blue Lagoon)游泳。藍湖這個超脫塵世的地熱水湖儼然成為冰島幸福的代名詞。
在我離開後不久,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波及冰島,冰島數家大型銀行遭遇破產,全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失業率猛增八倍之多。諸如銀行和國會這樣的機構的信任度驟然下跌。
我以為冰島國民的幸福感也會一落千丈,
但是我錯了。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藍湖成為「冰島幸福的代名詞」。(圖片來源:Getty)
健康專家多拉·古德蒙茲多蒂爾(Dora Gudmundsdottir)在《社會指標研究》(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雜誌發表的一份獨家研究報告中指出,「經濟危機對幸福感的影響有限。」經濟危機中,不僅冰島國民整體幸福感只是略有下降,而且有25%的冰島人幸福感反而有所提高。其中玄機何在呢?
我向在雷克雅未克時認識的報紙編輯卡爾·布倫達爾(Karl Blöndal)發郵件詢問。他回信解釋說,「許多人也受到沉重打擊,原本領退休金的人員失去了存款。但是,生活在小型社區的一個好處是,大家彼此都伸手可及。那些失業的人並沒有被孤立,在大型社區中遭遇疏遠的風險在這裡並不存在。」
冰島人幸福感的真諦在於:在很大程度上,冰島是一個集體企業。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冰島國際化的首都雷克雅維克(圖片來源:Getty)
在冰島,即使是國際化的首都雷克雅未克,在許多方面也類似於小城鎮。冰島人說,人們無需擔心會掉入黑洞,因為這裡根本不存在黑洞。總是有人會幫你。一位移居冰島的美國移民告訴我,如果困在雪地里,永遠都會有人會停下來伸出援手。實際上,冰島的信任度極高,在冬季的黑夜裡,六歲大的孩子獨自上學在這裡並不稀奇。
在一份典型的冰島人樂觀陳述中,布倫達爾甚至能看到金融危機中蘊藏的機遇。「現在我們可以革故鼎新了。天曉得,也許這正好是建設一個更好、更開放的社會的機會呢,權力下放更多,原來的既得利益群體和經濟壁壘都被一一清除。」
這種建設一個開放、公平的社會的想法似乎是核心所在。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圖片來源:Getty)
據聯合國最近一份關於全球幸福感的報告,冰島人的幸福感呈現均勻分布態勢。也就是說,大多數冰島人或多或少都感到一樣幸福,而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在中東和拉美國家,人們幸福感的差異非常之大。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新研究表明,在一個幸福感分布比較平均的社會中,人們的幸福感要高得多。」換言之,如果鄰居遭殃,我們能獲得的幸福感也就那麼多了。冰島人似乎憑直覺認識到這個真諦。
數百年的剝奪和孤立幫助冰島人磨鍊出了極強的堅韌精神。想一想冰島漫長的冬夜,火山噴發,無情的地理環境,如此超脫塵俗。196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曾派遣阿波羅飛船的宇航員在冰島訓練,為即將實施的登月計劃做準備。
在冰島的日常工作中,總是能見識到這種頑強的樂觀主義精神。冰島無處不體現著這種精神:在這裡,全年都會見到堅持戶外游泳的人;在這裡,放棄糟糕的工作或是戀情也沒有什麼難為情的。這種堅韌精神也反映在冰島豐富的文學文化中,它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海盜傳奇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人們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直面各種逆境。
Image caption在朗谷(Lon Valley)吃草的冰島小馬(圖片來源:John and Tina Reid/Getty)
今天,冰島的人均書籍出版量居於全球各國之首。有些心理學家相信,在困難時期,文學以及其他文化資源能能為人提供緩衝,帶來慰藉。文學故事是抒發悲傷情緒的一種媒介,而悲傷情緒通過這種途徑可得到化解。文學還是引導文化的創造性能量的一種途徑。
冰島人當然認識到書面文字的價值,這也反映著一句冰島俗語中:「赤腳走總比沒有書強。」
如果真的存在幸福感的話,它應該就是一種樂觀的想法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tw.aboluowang.com/2016/0528/74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