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稱日本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將超過28萬億日元
中新網7月28日電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月27日在該國福岡市演講時表示,日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將超過2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76萬億元)。
其中,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追加財政支出加上財政投融資的「財政措施」為13萬億日元,安倍強調將利用大膽的對策支撐內需。日本將政府暫不發行公明黨提出的「超值商品券」,而開始研究向低收入者發放1萬日元左右現金的措施。
據報道,該計劃規模根據日本執政黨的要求等擴大,大大高於第2屆安倍政府上台後2012年度的經濟刺激措施(20.2萬億日元)。然而,財政措施中包括民間企業的預計支出等出現膨脹,實際的經濟效果尚無法預測。
該計劃將在今年8月2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部分內容將寫進2016年度第二次補充預算案,力爭在秋季的臨時國會上通過。
安倍在演講中除加快擺脫通縮外,還提到英國脫歐問題,強調「為使日本經濟免遭全球經濟風險的影響,將作到萬無一失」,表示通過執行該計劃「必須進一步鞏固經濟復甦的軌跡」。
報道稱,該經濟計劃被定位為「面向未來的投資」,通過低息貸款的財政投融資,將磁懸浮中央新幹線大阪延伸段的通車時間最多提前8年,並加快新幹線的整修建設。
財政支出的核心是吸引訪日遊客和農產品出口相關基礎設施的完善。安倍還強烈期待落實「零護理離職」等一億總活躍計劃的政策,考慮在編制2017年度預算時予以體現。
安倍未提及日本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額度。儘管該數據根據是否包含2017年度以後而有所變動,但預計僅約數萬億日元。
據了解,超值商品券未被採納的原因是會產生髮行費用,現金髮放對象為住民稅免徵人口,預計約有2200萬人。然而由於公明黨要求增至1.5萬日元左右,現仍在繼續協調。
日本寧可損害中日經濟關係也要借美國實現政治圖謀
中日關係一直是大國關係中的重要一環。過去,人們常用政冷經熱來形容中日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今,中日之間卻出現了政冷經也冷的現象。2016年2月17日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日貿易額同比減少11.8%,貿易額自2009年雷曼危機以來,時隔6年首次呈兩位數減少,減至約3033億美元。
中日經濟關係走弱除了市場需求減少、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外,與日本對中國的政治安全戰略相關。2012年,日本政府對外宣布「購島(即我國之釣魚島)」以來,便不斷就領土主權問題挑戰中國底線。近日,菲律賓仲裁案的一張廢紙裁決,使得日本上串下跳,不斷向外發聲,並緊隨美國「敦促」中國遵守「滿紙荒唐言」。以致日本提出7月26日在東協外長系列會議中與中方商討南海問題,希望南海問題國際化。
日本自由貿易協定戰略的轉變也是導致中日經濟關係變冷的重要原因。2011年11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上台後不久就否認了東亞共同體理念,公開提出「太平洋憲章」的概念。野田「一語驚人」,在《Voice》雜誌「我的政治哲學」一節中寫到,「現在無需考慮東亞共同體」,從而徹底否定了鳩山政權有關加強中日合作的戰略方針。
2013年,日本正式宣布參加美國主導下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繼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也毫無顧忌地站在美國一邊。從地緣指向來看,日本自由貿易協定戰略拓展了原有的區域經濟合作範圍和內涵。除歐洲和北美外,其範圍還包括了東南亞(簽訂服務貿易協定)、東北亞(蒙古)和南美洲(哥倫比亞),從而邁向了更加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就整體框架而言,日本對外經貿戰略擴大了過去「10+6」的東亞地緣架構,對象國增加美洲7國(即TPP中的美洲參與國),實現了「東亞+北美+南美」的重組框架。與此前不同的是,日本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戰略方案中並沒有將中國和韓國設為重點對象國。
日本希望通過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借經濟問題實現政治圖謀。早在1978年日本時任首相大平正芳倡議「區域開放主義」以及「太平洋區域開放整合」,這被認為是環太平洋經濟圈構想的原型,其根本目的在於尋求一種以經濟作為交換品的安全保障。不難看出,這種以經濟換安全的戰略思想,與美國提出的宏地區主義(即主張經濟與戰略或安全問題的互動)不謀而合,日美兩國恰恰可以借TPP各取所需。
2014年4月23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出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四國,目的之一就是推動TTP談判,尤其是以美日安保條約為誘餌,迫使日本做出重大讓步。當時認為如果2014年能締結協定,將有利於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儘快實現,並使美國再一次主導未來的世界貿易格局。與美國相比,日本獲益良多。美國總統歐巴馬次日在日美首腦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上,聲稱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給了日本一顆定心丸。
隨後的7月30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薩基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對日本解禁自衛權表示支持的立場,表示雙方將就「如何將解禁集體自衛權,反映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改當中」進行商討。日本乘機在修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樣,日本寧可在經濟方面做出一些讓步,也要確保加強同美國的夥伴關係,從而獲得美國的支持。換言之,日本通過在經濟上參與TPP這一方式來響應美國的號召,協助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以換取美國在領土紛爭問題上更為堅定的支持。
日本借菲律賓仲裁案,複製出日本東海仲裁也不無可能。所以,日本明確向美國發出了信號,以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來實現政治圖謀。藉助TPP,日本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分別實現了經濟與安全方面的雙邊合作,逐步實踐著「多層次安全合作的構想」,拓展美日同盟。
日本通過加入TPP這一個多邊經濟框架,犧牲部分農業部門的利益,響應美國所提出的用多邊主義鼓勵菲律賓等國與中國對峙的立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安倍「瘋狗模式」開啟咬中國拖累日本經濟
G20金融峰會,是全球主要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全球金融經濟合作舉行的最高領導峰會。峰會協力建立全球金融標準,透明財政政策、反投機反洗錢、融資等經濟標準,峰會提供共商全球金融經濟的世界級平台,促進全球金融經濟穩定持續增長。7月23日至7月24日,G20第三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將在成都舉行。
日本企業近年來的利潤主要依靠日元貶值帶來的帳面利潤提升。去年下半年日元開始升值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日本企業帳面業績減少並帶動日本股市下跌。未來在日元匯率升值的預期下,預計日本企業帳面恐怕不會好看,在安倍經濟學下日元反而出現了增值的情況,這讓日本央行在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前功盡棄甚至開始倒退了。在2016年的時候,日元持續不斷的漲幅導致日本企業的產品再也難以順利的跨出國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G20峰會上抨擊中國經濟(日媒截圖)安倍稱,目前的中國存在生產重複嚴重、設備庫存過剩、環境惡化、地域發展極不平衡等問題,制度的不健全所形成的貧富差距還在加大,並且積重難返。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定平衡至關重要,安倍稱希望能夠通過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改善當前的不利局面,減小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中國經濟放緩,在華日企深陷泥潭,開始「裁員潮」,於是日本常常有聲音責怪「中國經濟下行拖累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設想了中日關係的方方面面,唯獨沒有考慮到經濟衰退。相對日本脆弱的經濟而言,中日歷史問題、島嶼爭端和亞洲影響力博弈突然變得次要,因為中國在三年內讓日本陷入了第二次衰退。
實際上,日本是被美國悄悄「擺了一道」。美聯儲的多次加息預期最後泡湯,令日本大大受傷。受此影響,美元指數走弱,黃金、石油價格走高。中國面臨的經濟困境,映射日本在1985年的錯誤決策。日本自己選擇的道路,跪著也要走完。安倍引以為傲的經濟學核心,就是讓貨幣貶值30%拯救走上末路的製造業。日元疲軟模式在上個世紀80年代獲得很大成功,但現在儼然失效,因為服務業早已大幅領先製造業。這一措施也無助於成本高、老齡化而生產率低的勞動力,因為更年輕和更便宜的雇員正在湧入製造業。這使得安倍的希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