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是南投縣的一個小鎮,靜臥在日月潭腳下,,它是台灣島的地理中心,如果有一根繩子拴在埔里,就能四平八穩地提起台灣島... ...
從台北一路南下,夜色初上時到達了南投縣埔里鎮,晚飯被安排在了大陸來的客家人開的飯莊。
怒放的三角梅在門口迎接了我們,飯莊不大,是花園式的,設計的婉約別致,但是由於台灣的登革熱疫情正在蔓延,滿院的花叢讓我們很是擔驚受怕,見到蚊子如臨大敵,每個人身上噴了一遍又一遍的防蚊液。
飯莊老闆似乎是個懷舊的人,店裡的裝飾都是中式風格,紫砂壺擺的到處都是。台灣其實是一個很中國的地方,許許多多細枝末節的地方都能感受到祖宗留下來的印跡。
吃過飯,天已經完全黑掉了,但埔里的街頭此時仍然是燈火通明。台灣的城鄉有差別,但不大。由於土地私有,城市裡和農村裡都有許多老房子以及由此形成的街巷,加上台灣的夜市文化方興未艾,人們喜歡在夜裡吃喝、購物、享受閒暇,所以總體氛圍上不是很能明顯地感覺到差別。當然,這是我的理解。
吃過飯,把行李丟下,晚上8點剛過。白天的時間忙於事務,清晨和夜裡才是純粹屬於我的時間。好心的室友擔心我一個人,於是毅然陪我一起投身到了埔里的夜色闌珊里了。
埔里鎮里有一條很長的街道,雙向四車道寬。兩邊店鋪林立,霓虹閃爍,雖是晚上近9點了,公交車和計程車依然在忙碌。
霓虹不密集的地方能看清楚,兩邊的沿街樓都是兩三層,沒有統一規劃和裝飾,新的舊的,中的西的,無序地肩並肩排列,卻也讓人看得舒服。
台灣的小吃聞名海峽兩岸,城市和農村的夜市上怎少得了快餐美食。街街角角里都能覓得見小吃的攤點,有在大陸經常見的,也有從來沒見過的。只是肚子已經飽滿,又要與時間賽跑,無暇細品。
埔里有許多出名的美食,除了此前文中介紹的之外,還有香腸。埔里的香腸在台灣是非常有名的,賣香腸的店鋪里,到處都是紅紅的顏色,平添了很多喜慶的感覺。
賣檳榔的台妹在專心地玩著手機,只不過此檳榔妹非「檳榔妹」。
台灣島上的幾大通訊公司,在小鎮里也是分足鼎立,留意了嗎,某米手機的大幅廣告赫然在列。
小鎮里的書店和中醫診所很多,這在大陸是有點難以想像。台灣的書店不止誠品,許多有自己品牌的書店也是很受歡迎的。我在埔里見到的兩處書店進進出出的以年輕人居多,頗讓人感慨。一輛輛充滿青春氣息的機車整齊地排列在書店門口,幾乎可以想像的到書店裡專心看書的背影。
中醫診所的門口都會豎有一塊牌子,上面註明坐診的專家姓名。朋友介紹說,台灣的醫療基本上可以做到全部居民免費,看病早已不是居民老了以後的負擔了,所以從某個角度看,台灣的年輕人是幸福的,至少他們贍養老人的負擔輕了很多。即便現代醫學很發達,但很多台灣人仍然喜歡看中醫,他們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深信不疑,倍加推崇。
台灣的城市農村密布便利店,走進這家FamilyMart全家便利店,既可以買到日常基本用品,還可以交水電費、電話費、電視網絡費、交通違法罰款等等,而且還有免費的公共洗手間和開水,各種生活瑣事,基本上一站式搞定。所以,除了景點,台灣街面上幾乎看不到公共洗手間的存在。
沿著埔里的中心街走了一陣,夜色更深了,還好人們享受夜色的興致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為了不闖進我的鏡頭,室友不遠不近地跟著我,抬腳間,我們從一個路口拐進了小巷,小巷裡生活味道陡增!
小巷的路時窄時寬,人流車流也是不斷,夜歸的人們安靜的等待著綠燈,沒有嘈雜,沒有搶行。
在祖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台灣人還喜歡聚在一起吃烤肉。中秋臨近,雖已夜深,但大家仍興致勃勃,在烤肉的嗞嗞聲和熱香里,談天說地,交流感情,其樂融融。
吃飽烤肉的孩子們尋找著自己的樂趣,乖乖女拿起掃把細心地打掃著門前。
小巷裡也藏著許多小店,相比中心街道兩邊的店鋪,少了霓虹,多了生活的味道,還有——老故事!
說真的,我無意拍店裡的美女,只是被琳琅滿目的鞋子吸引,卻使得人家抬起雙手,緊緊地遮住了臉,幸好有夜色,掩蓋了我的尷尬。
打烊了,兒子興奮地幫媽媽收拾,拉起鐵柵門,準備好機車,回家的路上肯定會灑下一串幸福的母子夜話......
因為曾經被日本殖民通知過,台灣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日本的痕跡,小鎮上也是。台灣的一些店企的名字都叫「**藤」,與此不無關係。比如在大陸開得很好的咖啡館——「長春藤」。
在小鎮的小巷裡即將拐向回住所的路時,台灣大排檔就這麼不期而遇地出現在了眼前。
有點驚訝,一個農村小鎮的大排檔,這麼晚了還有不少就餐的人。大排檔的外圍是一組組的冰櫃,各種見過的沒見過的海鮮山珍看花了眼。室友興起,非要一起再點幾個菜,喝上點啤酒,只是因為我不吃海鮮,索性自己也不吃了。
很多人都說台灣的美女多,其實美艷的並不多,個人感覺台灣女性更多的是一種平和知性的美,淡淡的而又真實的笑容平添紫色不少。大排檔上的老闆娘應該也是如此。
水果店裡雖然顧客不多了,但還是燈火通明,各式各色水果鮮艷奪目,尤其是台灣菠蘿(鳳梨),新鮮飽滿,據說台灣的菠蘿沒有澀味,不僅吃起來好吃,而且做成鳳梨酥香甜可口。從台灣回來,其它好吃的記不住了,只記得金門高粱酒和鳳梨酥好吃(喝),只是在大陸沒高粱酒幾乎被加了一倍的錢,而鳳梨酥即使在台灣買也不便宜,買了幾盒回來,就耗掉了3000多元——當然是新台幣了。
夜深了,南無阿彌佗佛的燈箱猶如神話里佛祖的光芒,照亮著回去的路,也讓人有了種安全感。台灣人信佛信神,城市農村,道路沿途,田間地頭,都能看得見大大小小的寺廟和道觀以及說不上名的牌坊。
路邊小小的關帝廟裡燈火徹夜長明,香火不斷,保佑著信徒們內心的平安。
夜確實已經很深了,拐角處一輛機車孤獨地靠在牆邊,多麼有畫面感啊。身在異鄉為異客,但此刻身在寶島中華的土地上,卻絲毫沒有孤獨感,處處勾起的是懷舊和溫暖。遙遠的海峽對岸,周圍的人都說著聽得懂的母語,人與人之間是真誠的尊重,就連這鄉下小鎮的街巷裡,都能遙想起兒時的快樂,怎麼會有孤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