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叫做什麼是窮人思維?
我最初看這個問答的時候,對很多人說的話都深表贊同,然後理所當然的,把自己身上的種種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歸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窮,沒有給我足夠的經濟和精神支持,也沒有培養我擁有足夠寬闊的眼界和格局,所以心安理得地混著日子,覺得工作還過得去就很好了。
貧窮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人,他們大都缺乏足夠的支持,甚至還有著需要反哺原生家庭的沉重負擔,會導致他們在決策的時候局限性特別明顯,瞻前顧後,缺乏長期計劃,往往因此錯過很多機會,種種跡像看起來確實是所謂的「窮人思維」。
曾經看過有本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書《稀缺》,這本書所要闡述的觀點就是,稀缺會俘獲大腦,稀缺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會擁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悅,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之中。
稀缺會帶來一點好處:我們能夠在應對迫切需求時,做得更好。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損失更大:我們會忽視其他需要關注的事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變得不那麼有成效。
記得有次發文章,收到一條留言,讓我看起來很心痛:,你們都那麼敢闖敢拼可是我不敢,我害怕自己背後空無一人,如果失敗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
這就是典型的「我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的思維模式。
可是,到底是誰,有資格說你「只能這樣了」 了呢?
我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房地產網站上班,每天乾得最多的活就是複制粘貼。
有個男生B,跟我一樣的崗位,租住在同一個小區,我們經常一起上下班,也經常聊天。
我每天都覺得自己累得不行,下了班只想回家躺著,休息日的時候更是直接躺到下午才肯起床。
可是B每週卻堅持固定去跟一位學長學攝影,學PS,學各種視頻的剪切和製作。
我傻乎乎地問他:我們工作不需要用到這些啊,學了有什麼用呢?
B笑著說:我們現在是用不到,可難道你要一輩子都做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嗎?
B從跟學長一起去婚禮跟拍扛機器打雜開始做起,一步步學著各種拍照和攝像,再學著做後期。只要休息,就準時去學長那裡報道,各種雜活兒都乾,任勞任怨。
哪怕平時下了班,也都埋頭在電腦前跟著視頻學習各種視頻和繪圖軟體的用法。
我很快從那家公司離職,也漸漸和B失去了聯繫。
直到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B發的照片,原來他也到了北京。
我問他在哪兒工作,他回復了我一個很牛叉的視頻網站的名字,跟我說他已經在這家網站做了大半年的節目策劃,正在跟著一位有經驗的前輩學習做編導。
他特別激情澎湃地跟我說,希望有天,能夠讓他獨立負責一檔視頻節目。
我還記得當初,我看到B每天都一副睡眠不足,頂著大黑眼圈忙來忙去的時候問
他為什麼一定要這麼辛苦?
他很嚴肅地說:我們這種家裡條件不好的小孩,剛畢業的時候,為了生存,可以找一份工作先養活自己,但還是需要搞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我一直都喜歡研究各種視頻,對節目製作和策劃非常有興趣,很想嘗試這類的工作,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在學長的工作室給他打雜,學長看我幫他做了很多事才願意免費教我這些。沒錢也沒時間,只能用笨方法,一點一點地學習和積累。
他很早就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且知道該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和人脈去學到自己想要的技能。
我想起來自己看過一部讓我震撼了許久的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如今已經出到了第八部,導演每隔七年就回去記錄一些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的成長軌跡,正如同大部分人所想像的一樣,出身良好、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成年後大都邁入了精英階層,而出身於貧民窟,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很多人都面臨著糟糕的生活困境。
可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依然有人,跨越了自己出身的局限,考上了牛津大學,成為了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他是這裡面貧家子弟裡唯一一個成功晉升精英階級的人。
靠得是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窮人,就一定只能接受窮人的生活。從一開始,他就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有著目標明確的規劃,有著超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在長大後會不停複製父輩們的行為模式,好像他們根本看不到生活還有其他的可能。
可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完全有機會通過多跟其他層次的人交流,閱讀比較專業的書籍,尋求更高的教育機會等等方式去開拓自己的眼界,訓練自己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
窮並不是原罪,相信自己會一直窮才是。
突破自己,完成階層流動,只是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但是,哪怕沒有辦法逆襲,我們至少,能夠在有限範圍內,爭取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是從一開始就拒絕任何嘗試和改變,就一句「我就只能這樣了」隨便就打發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