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作為,外界大都會想到「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殊不知,在軍事擴張方面,安倍同樣也射出了「三支箭」!「第一支箭」射向東海釣魚島後,被中國海軍、海警組成的「防禦盾牌」給擋了回來。隨後,安倍又兩箭齊發,分別射向南海和印度洋,引導日本自衛隊向這兩個方向進擊,其目標仍舊是:中國!
日本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將中國正常的海洋活動列為主要話題。共同社的報道提到,對於中國在南海「謀求軍事據點化」的海洋活動,白皮書極力渲染危機感。這本白皮書還提到,中國嘗試「以實力為基礎改變現狀」,這是「高壓性的應對」。將中國在南海的合理合法建設貼上「危險標籤」,日本無非是想恐嚇周邊國家,進而為自衛隊介入南海局勢製造輿論。其實,海上自衛隊的軍艦、潛艇和P-3C反潛機已開始在菲律賓、越南尋找落腳點。但日本自衛隊在南海強化軍事存在,並非想與中國直接交手,而是想改變在東海單獨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軍力孤立無援的局面,進而通過與澳大利亞、美國的軍事配合,實現出兵海外和牽制中國的戰略意圖。去年,日本陸上自衛隊近日派出了40名「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簡稱西普連)隊員赴澳大利亞,參與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2015」聯合軍演。演習期間,美澳出動3萬大軍,演練大規模兩棲作戰。這是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參加美澳聯合軍演。日方稱,日、美、澳進行軍事合作,意味著三國可在多個方向採取軍事行動,這樣就能分散中國軍隊的戰力。
如果安倍的第二支箭在南海掀起風浪,迫使中國軍隊將更多的作戰艦艇投入南海,那麼自衛隊在南海的進擊勢必變得更加咄咄逼人,甚至有可能對中國的能源安全線、「一帶一路」戰略構成實質性威脅。現在,安倍的第三支箭又瞄準印度洋。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7月14日,日本防衛相中谷元與印度國防部長在新德里共商海上防務合作事宜。經日印雙方協商,從明年開始,「馬拉巴爾」軍演將由美印兩國主導,改為美印日三國聯合主辦。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3月29日,安倍政府開始實施新安保法,日本結束了長達70年「專守防衛」的和平歷史,開始了行使集體自衛權、出兵海外的時代。這意味著,日本的軍事安全政策將由「專屬防衛」轉變為「主動進攻」,這給日本民眾與地區局勢帶來更大風險。新安保法案有兩個核心:其一,日本以後派兵不用每次都通過國會立法,內閣和首相可以直接決定是否派兵,降低了了日本向海外派兵的門檻;其二,內閣有權力決定對不對外戰爭,參不參加盟國進行的戰爭。這就意味著,日本首相本人擁有了一定的「戰爭決策權」,很可能會直接授權在南海、印度洋的軍事行動。
如何應對安倍射向中國的「三支箭」?一方面,中國必須牢牢守住東海和南海陣地,同時在印度洋不給日本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要在國際輿論環境中揭露日本的軍事野心,同時握緊「拳頭」、亮出「利劍」,通過適當的軍力展示,讓那些企圖依靠、藉助日本軍事力量圍堵中國、遏制中國的國家看清楚「聯日制華」的後果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