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火星並非易事,據BBC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10月,全球人類探測火星51次任務中,僅有21次取得成功,除了歐洲宇航局的「火星快車」外,尚無國家能在首次火星任務中取得成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火星是我們所知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因為它不僅有著類似地球的四季交替,而且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幾乎和地球上的一天一樣長,而且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學家們長期爭論的論題。這使得火星對人類來說,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所以回顧航天史,我們會發現幾乎就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1960年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屬於太空飛行器的其中一種)也就開始了它的旅程。1962年11月1日,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第一次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雖然最後它在飛離地球一億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繫,下落不明,但這次發射被視為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
據《中國航天報》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10月全球已經有超過30枚探測器到達過火星,並對火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它們都屬於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但 2013年11月出現了例外,它就是印度的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Mangalyaan)號,它被《時代周刊》評為「2014年25項年度最佳發明」,並稱其為「超智能太空飛行器」。
印度「曼加里安」號(Mangalyaan)火星探測器宣傳圖 圖片來源:印度宇航局
探索火星並非易事,據BBC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10月,全球人類探測火星51次任務中,僅有21次取得成功,除了歐洲宇航局的「火星快車」外,尚無國家能在首次火星任務中取得成功。因為與月球與地球之間相隔38萬公里相比,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才出現一次。而且,由於火星氣壓低,當太陽普照地表時,大氣便能快速增加動能,風速大,加上低重力,易形成強烈的風,捲起的狂沙形成塵暴,將整個火星籠罩在塵霧之下。這些使得火星探測過程充滿了挑戰,早期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基本以失敗告終。
「曼加里安」在印地語中為「火星飛船」之意,據印度新德里電視台報道,這次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是印度總理辛格15個月前(2012年8月)宣布的計劃,預算 7300萬美元。而同年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的預算則為1億美元,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探測器平均花費在4.55億美元左右。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的模擬運行圖 圖片來源:印度宇航局
2013年11月5日下午,印度在東海岸的斯里赫里戈達島航天發射場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2014年9月24日,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繞火星運行的軌道,印度成為第一個完成火星探測的亞洲國家。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圖片來源:印度新德里電視台
印度班加羅爾地面指揮中心收到入軌確認瞬間 圖片來源:印度新德里電視台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由極軌運載火箭(PSLV-C25)發射,探測器本身的重量為1.35噸,大小和我們普通家庭使用的標準冰箱差不多,外層覆蓋著金色反光箔,屬於無人駕駛的飛行器的一種。曼加里安探測器同時攜帶了照相機、成像光譜儀、甲烷感應器等5件儀器,主要研究火星表面狀況,同時「掃描」火星大氣層,以探測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演化過程中關鍵的物質甲烷。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研發過程圖之一 圖片來源:印度宇航局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研發過程圖之一 圖片來源:印度宇航局
在太空中飛行10個月、跋涉約6.66億公里後,9月24日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後,在距火星表面約7300千米的高度傳回了首張火星照片
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拍攝的首張火星照片 來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