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驟選對慢跑鞋 價格高不見得速配,水泡、黑趾甲照樣出現 路跑新手

@ 2016-07-25

3步驟選對慢跑鞋 價格高不見得速配,水泡、黑趾甲照樣出現 路跑新手

記者:林雅惠

近年來,符合健康、流行等需求的跑步,幾乎成了全民運動。根據「跑者廣場」網站資料顯示,2014年預估有近500場的馬拉松賽事,其中光在10月份的路跑賽事就超過60場。以每場參賽人數3,000∼5,000人計算,今年參加跑步活動的人次至少150萬。

「運動筆記」網站副主編Daniel表示,慢跑人數逐年成長,而且年齡層不斷下降,年輕族群不只追求比賽成績,更注重平時慢跑時的裝備,其中又以鞋子的討論度最高,間接帶動慢跑鞋的需求與成長。

「慢跑鞋的銷售量在2013年開始有大幅度的成長,年成長率在3成以上。」亞瑟士旗艦店店長潘韻芝表示,剛入門的慢跑者常依賴網路口碑選鞋,以致沒有選對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而傷腳,常見的像有因鞋子太鬆導致跑者的腳長水泡,或因鞋子太緊而出現黑趾甲。

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則表示,他在臨床上看到許多跑者因為穿了不對的鞋子跑步,使得跑步姿勢也跟著錯,進而引發「跑者膝」, 專業用語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Syndrome),罹患此症的人在跑步時,外側膝蓋會非常疼痛,甚至會痛到無法跑完全程。

「這兩年,因為跑步造成膝蓋疼痛而來就醫的人數增加很多,如果能夠選對1雙適合自己跑步的鞋子,會有助於減低這些傷害。」朱家宏說。可見,想要跑得健康,跑得長遠,選1雙適合自己的鞋子絕對是關鍵。然而,市售的慢跑鞋種類琳瑯滿目,功能各異,價格從數百元到上萬元都有,該怎麼選擇才不會「踩到地雷」呢?綜合上述3位專家的建議,有以下3步驟:

步驟1》依功能與需求挑選,5類鞋款要「專款專用」

運動用品店所賣的跑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5種類型:

1.練習鞋:鞋底比較厚、抗磨損、具支撐,鞋底採塑化材質設計,較具重量,具備較佳的保護性與耐用性,最適合每天持續練跑的族群。

2.路跑鞋:比起一般練習鞋更輕,較不具避震效果,適合追求突破個人紀錄的跑友。

3.馬拉松鞋:鞋底橡膠特地以小塊黏貼的方式來降低材質使用量,以達到極輕量化的目的,顧名思義,就是參加馬拉松等賽事專用的跑鞋。

4.越野跑鞋:鞋底刻紋深且呈顆粒狀,滿足野外路面的抓地需求;鞋面透氣不透水,適合跑山區或較複雜的路面。

5.赤足鞋:鞋底薄,強調跑起來就像沒有穿鞋一樣輕鬆。這一款鞋必須是善於運用肌肉耐力的人使用,否則容易受傷,所以如果沒有經指導或者練習,不建議一般人穿用。

朱家宏醫師強調,一般入門者選練習鞋就可以了,並且建議兩雙輪流交替著穿,降低鞋子的磨損度;如果有參加馬拉松賽事,則可以練習鞋搭配路跑鞋,讓腳適應不同的鞋型。

3重點維護慢跑鞋,延長使用年限

由於台灣的天氣多雨而濕氣重,易對鞋子造成損害。要如何保養才能便於穿用,甚至延長鞋子的壽命?綜合3位專家意見,可有以下做法:

1.放在通風處。

2.2雙以上輪替著穿。

3.洗鞋時千萬不要浸泡,建議用小毛刷沾泡泡水輕刷表面;鞋墊另外拿出來清潔。晾乾時不要放在大太陽底下曝曬,否則會傷害材質。

最後,若鞋底紋路已經磨損超過1/3,或是鞋子中底(介於鞋面與鞋墊中間 那一層)已變形或失去彈性,就該換1雙新鞋了。

步驟2》了解自己的腳型,確實考量足弓高低

多數人選鞋的時候,都是以「尺寸」(腳長)為主要的考量,卻忽略了足弓高低。由於足弓的高低,會影響到跑步的重心,若穿錯鞋就會造成運動傷害。所以,在買鞋子之前,建議先了解自己足弓的高低。

Daniel表示,最簡單的檢視方式是,拿1雙過去常穿著跑步的舊鞋,看看鞋底哪邊磨損較為嚴重。若是內外側磨損情況差不多,或是外緣比內緣多一些,就是「一般腳型」,買一般的練習鞋就可以;若磨損多出現在腳跟或腳掌外,則為「外旋不足」;相反地,若腳掌內側磨損嚴重就是「外旋過度」。後兩者都必須選擇具特殊支撐的鞋款。

有些足弓不足的人會自己訂製「足弓鞋墊」,對此,朱家宏醫師強調,特製的足弓鞋墊一定要經過醫生諮詢後才能使用,就像配眼鏡一樣,必須量身訂做,千萬不要自作主張。

步驟3》黃昏以後,到現場試穿5分鐘以上

拍賣網站的鞋款多達上千雙,不但顏色多樣,價格也比實體賣場吸引人,簡單按個鍵就送到家,所以是消費者最愛使用的購買方式。

然而,買慢跑鞋不比買衣服或食物,衣服買錯可修改,食物不合口味可送人,但是慢跑鞋不行,若尺寸太小,穿起來磨腳還會變黑趾甲;尺寸太大,穿久會起水泡。所以,買慢跑鞋一定要現場試穿,確認適合再買,才不會後悔。

不過,要試穿,也有許多「眉角」,若沒有掌握試穿重點,恐怕會像很多人一樣,現場穿得滿意,之後再穿卻總是不對勁,幾次後就丟在一旁了。因此,潘韻芝建議以下試穿重點:

1.等到黃昏以後再試穿:因為這時雙腳會比較腫,比較符合跑步跑一陣子後會腳腫的情況,此時試穿的鞋子尺寸也才會較合用。

2.要帶著平日穿用的運動襪去試穿,才會精準:不要著絲襪、糖果襪或紳士襪試穿,否則仍會選到不合用的尺寸。

3.找專業的店員諮詢:但如何確認店員是否專業,可向店員提問2個問題做簡單測試:

問題1:我1星期跑××公里,屬於哪一種等級?

正解:基本上可用30公里為級距,30公里以下為初階跑者;30公里以上為中階跑者;50公里以上為高階跑者。

問題2:我過去參加馬拉松的平均完賽成績是××。

正解:以全馬為例,能跑進4個小時以內門檻,屬於入門的跑友,花的時間愈少,就是等級愈高的跑者。

基本上,有專業判斷力的店員,會對初階或剛入門的跑友,拿出一般的練習鞋款來供人挑選;而中高階等級的跑者,就會直接介紹專用的路跑鞋或馬拉松鞋來試穿了。如果店員無法理解上述2個問題,恐怕就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能推薦適合你的鞋款了,你可以選擇離開,或是找另一位店員來做介紹說明。

4.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知道:穿上鞋之後,請站立,並且把腳跟抵到鞋跟處,感受一下5根腳趾頭能否在鞋內活動自如,再讓店員測量腳大拇趾與鞋尖之間的距離,最好留有1到1個半趾頭的空間。

5.在原地小跑步:在店員許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嘗試著短距離的跑步,感受這雙鞋子的舒適度。「鞋子至少要穿5分鐘以上,才能真正了解這雙鞋是不是適合你。」Daniel說。

許多運動鞋大品牌廠商,近年來都設立旗艦店,店內設有跑步機或是足弓測量器,讓跑者可以穿著鞋子試跑,一方面讓店員掌握跑者的腳步姿勢並推薦適合鞋款,另一方面也可讓試穿者多點時間感受鞋子的契合度。

「人不是因為變老而停止跑步,而是因為停止跑步而開始變老。」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中這麼寫道。村上春樹已持續跑步幾10年,他選鞋子向來不問品牌、重視內在,例如適腳性、功能性等,頗符合上述選鞋的觀點。現在,就去挑雙適合自己的慢跑鞋,大家一起跑向健康吧!

資料來源:Smart智富月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