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老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今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頭伏7月17日至7月26日、中伏7月27日至8月5日、閏中伏8月6日至8月15日、末伏8月16日至8月25日。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養生角度來看,常講「冬養三九,夏養三伏」,養好了才能少生病。
【三伏天飲食篇】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多吃清熱解暑、健脾利濕的食物
綠豆湯是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多吃益氣養陰的食物
三伏天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三伏天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
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三伏天運動篇】避開最熱時段
夏季,11時到16時是一天中陽光最強的時候,對人的皮膚有直接傷害,此時應儘量避免在室外鍛鍊身體。比較合適的夏季鍛鍊時間是早上7時到10時,或者是傍晚17時以後,中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
戶外運動注意補給
三伏天氣溫高,運動時更容易流失水分。如果戶外運動時間超過30分鐘,一定要帶一瓶水(最好是800毫升的),也可以選擇運動飲料。在運動中,應遵循「少量多次」的補水原則進行補水,運動後補水注意不要過快過猛,以免引起運動後脫水的發生。
選擇輕運動
雖然天氣炎熱,但對一些人而言,能狠狠出一把汗似乎也挺痛快淋漓,但其實這並不健康。三伏天運動應選擇體能消耗少、技術要求低、時間要求松的輕運動,以半個小時的運動量為宜,快步走、瑜伽、輕體操、太極拳、跳交誼舞都是不錯的輕運動選擇。
「夏練三伏」不適合老年人
對老年人而言,一味強調 「夏練三伏」,就不太適宜了。老年人臟器功能減退,體內的水分比年輕人少15%左右,因此抗熱能力遠遠差於年輕人,老年人在高溫天氣下發生中暑的機率也明顯高於年輕人。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最好選擇早晨進行鍛鍊。而當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老年人應以靜制動。
【三伏天健康篇】防止空調病
夏天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與人們長時間呆在空調房內有關。鼻塞、流涕、頭痛、失眠、內分泌失調等都是所謂的空調病的典型症狀。空調致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室內外溫差過大,雖然人體有一定的體溫調節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有極限的。從火熱的室外一下子進入陰涼的室內,人體自身很難迅速調整,會產生一系列不適的反應,表現為頭暈、易倦、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室內外溫差不應太大,一般在8℃至10℃左右。夏天雖然可能出現38℃以上的高溫天氣,但是一天中大多數時間的溫度都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內溫度是比較合適的。而且一般開空調兩三個小時後就應該開開窗戶透透氣,大約半個小時左右。
冬病夏治
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引起的腰痛,都可以在三伏天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貼,還有在三伏天扎針灸、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治療手段。專家最為推薦三伏貼和三伏天拔火罐兩種辦法,這兩種方法具備4大優點:高效、安全、經濟、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為鞏固療效,病人最好於冬至日到醫院複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