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SE 需求創蘋果新低,僅搶下 0.1% iPhone 市場?
對蘋果產品預測神準的分析師郭明錤,不只看壞 iPhone 7 銷售,對 iPhone SE 也信心缺缺。他認為 iPhone SE 需求「遠遜於先前的蘋果新機」,也懷疑 iPhone SE 的中國預售是否真有 340 萬支。
PhoneArena 6 日報導,先前 CNBC 彙整中國三大電商網站數據,估計 iPhone SE 的預購量達 340 萬支。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對此抱持懷疑態度,指出 iPhone SE 預購交貨時間短,顯示新機需求跌至空前新低,並批評 iPhone SE 在外型或硬體都缺乏重大升級。
Localytics 分析師和郭明錤看法相同,指出 iPhone SE 銷售乏力,估計周末首賣成績僅佔 0.1% 的 iPhone 市場,遠不及 iPhone 5s 或 iPhone 6。專家表示,iPhone SE「回收使用」2012 年設計,讓用戶遲疑不決,消費者想買外觀和內裝都煥然一新的新機。
然而 Motley Fool 網站跳出來替 iPhone SE 辯護,指出 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 報告稱,58% 美國用戶仍在使用 4 吋 iPhone 5s 或更舊機型,Kantar 認為 iPhone SE 價格實惠,是這些用戶升級的最佳選擇,估計明年之內有 49% 的 4 吋舊 iPhone 用戶會升級,其中 84% 將繼續選購 iPhone。
AppleInsider 網站也力挺蘋果,指出美國 iPhone SE 買氣熱絡,不少機種銷售一空,要到 12 日或是 20 日才能出貨。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iPhone SE 美國熱賣,大尺寸手機慘陷衰退
日本蘋果情報網站 iPhone Mania 20 日報導,根據調查公司 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及投資銀行 UBS 分析師 Steven Milunovich 公布的調查資料顯示,蘋果(Apple) 推出的 4 吋機種 iPhone SE 藉由「價格」成功吸引美國舊用戶換機,上季(2016 年 4-6 月)iPhone 4s 用戶中高達 26% 比重換購 iPhone SE,比重較前一季(2016 年 1-3 月)的 16% 大幅走升,也帶動上季 iPhone SE 佔美國整體 iPhone 銷售量比重揚升至 16%。
iPhone SE 的成本是多少?
不過 iPhone SE 熱賣的背後,是其他 iPhone 機種銷售走弱,其中尤以大尺寸機種影響最為顯著。據 CIRP 和 USB 指出,iPhone 6s Plus 及 iPhone 6 Plus 美國銷售量在 1-3 月時還交出季增 9% 的成績,不過 4-6 月期間銷售量陷入衰退,季減 6%,而此可能是因為 iPhone SE 成功吸引想省錢,不想升級至大尺寸機種的消費者目光所致。
蘋果預計將在 7 月 26 日公布 4-6 月財報。蘋果 19 日小漲 0.04%、收 99.87 美元,連續第 2 個交易日走揚、創 5 月 27 日以來收盤新高水準。
熟知蘋果動向的投資銀行 RBC Capital Markets 分析師 Amit Daryanani 曾在 4 月 8 日指出,不管是在實體店面或是網路商店,iPhone SE 持續呈現供不應求局面,預估 2016 年 iPhone SE 有望熱賣 1,500 萬支,將為蘋果帶來 68 億美元的營收。
Amit Daryanani 表示,2016 年蘋果 4 吋 iPhone(iPhone 5s 和 iPhone SE)銷售量有望達 4,000 萬支,不過 4 吋手機的熱銷恐將蠶食大尺寸機種(iPhone 6s、6s Plus)的銷售市佔。
(本文由 MoneyDJ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愛范兒先前報導過:iPhone SE 這支真正的廉價 iPhone,很可能是布署了 7 年的成品。在 iPhone SE 正式發售後,IHS 、Chipworks 和 ifixit 很快就把 iPhone SE 拆解了,讓我們能藉著它的生產成本(Bill of Materials + Manufacturing cost),更仔細的了解蘋果在 iPhone SE 上的決策過程。
iPhone SE 的生產成本
根據 IHS 推斷,iPhone SE 的生產成本應該為 160 美元左右,在一眾全新推出的 iOS 產品裡面算是偏低的(上圖)。但考慮到它的價格也是在 iOS 產品當中偏低的一支,所以 iPhone SE 的生產成本佔售價比例,其實也是偏高的(下圖)。這個比例剛好在 iPhone 和 iPad 之間,算是一個特殊的範疇。
由於 IHS 並沒有把所有部件的售價都羅列出來,加上他們的數字本身就帶有臆測成分,所以我們並不能準確道出 iPhone SE 成本之謎。但我們能透過不同部件的價格改變(下圖),探索當中的一些奧妙。iPhone SE 基本上單是螢幕及相關的介面元件,就讓成本降低了接近 30 美元。除此之外,它的相機雖然與 iPhone 6s Plus 規格相似,但在前置鏡頭不變、以及沒有光學防震的關係,使成本也降低不少。
生產成本與庫存問題
但在 IHS 的成本預算裡,另一個頗有意思的地方是:iPhone SE 的處理器價格與 iPhone 6s 是一樣的。儘管兩者的發售時間不一,但它們都採用Apple A9 處理器,所以我們並不知道 IHS 是否因而判斷兩者的售價相同。但在 Chipworks 的拆解裡,我們卻發現另一特殊情況:iPhone SE 編號 1535 的 A9 晶片(下圖),生產日期估計是 8 至 9 月──iPhone SE 中的某些部件可能已經庫存了一段時間。Chipworks 的 Jim Morrison 表示:
這能反映 iPhone 6s 就像傳言一樣銷量不佳嗎?這又是否促使蘋果在 iPhone SE 上使用 A9?我們相信只有 Tim Cook 才懂回答。
為什麼連 Chipworks 這種專業機構也看不通?因為根據他們的拆解,iPhone SE 內部還是有部分先前沒有見過的零件:包括 Skyworks 的功率放大模組、德州儀器的電源管理 IC 模組、東芝的快閃記憶體、EPCOS 天線切換模組,以及 AAC Technologies 的麥克風等等,使 iPhone SE 並不像大眾最初所估計的「舊酒新瓶」。Jim Morrison 很疑惑的指出:
用了數天時間去研究 SE 後,它很明顯不是個大家所見慣的蘋果產品。相對一般的蘋果產品來說,它更少使用全新的零件,但它很難說沒有任何創新之處。Tim Cook 做為蘋果的天才和無畏的領袖,他把正確的部件結合為成功的產品。它把新舊事物結合、抓住正確的一點:成本和效應的平衡──這是個不易完成的壯舉。
iPhone 6s 庫存之謎?
從這些資料裡,我們並不容易判斷蘋果是否積存了太多的庫存,但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iPhone 6s / 6s Plus 的銷售周期可能長達 2-3 年:即使蘋果在第一、二季銷量不如預期,他們只需要在下一季減產,然後把上一季賣不去的貨,留在下一季出售,庫存問題就迎刃而解。由於他們有長達 8 個銷售季來處理庫存積壓,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把庫存的零件,搞個廉價 iPhone SE 來促銷。事實上根據供應鏈消息,蘋果已經調低下季的零組件產能,所以也不見得他們打算為了維持產能,打腫臉充胖子。
另一重要關鍵是:蘋果很早就採用 Just-in-Time(JIT)的生產方式來管理庫存:無論部件和組裝,都是在庫存短缺時才立即生產。故此在 JIT 的生產模式下,除非蘋果訂下了一個不合符現實的銷售計畫,否則很難積壓過多的庫存。根據 Jim Morrison 的說法:
這 1604 的日期代碼,反映這小晶片剛剛剛在 9 星期前才嵌到主機板、離開組裝廠、變成我們手上的電話。這是 Tim Cook 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徽章。
既然 iPhone SE 由處理器到出貨的生產周期僅為 9 星期,因此這批 A9 處理器同時所生產的 iPhone 6s,出貨日期最快也是 11 月:即是說這批 iPhone 6s 會在美國感恩節購物旺季前出貨。當然,我們並不排除蘋果可能高估了美國在 2015 年感恩節其間的銷量,從而生產了過量的 Apple A9;但我個人的猜想是:
11-12 月是 iPhone 的銷量最高鋒時期,而在 8-9 月則為蘋果的產能高鋒時期。他們可能嘗試在這段時間「以量制價」,先提早庫存了一批 Apple A9,使 iPhone 6s 和 iPhone SE 的處理器成本同時下降,讓兩者雙雙得益。
實情是如何?可能還真的只有馳名的「供應鏈大師」 Tim Cook 才知道。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ifix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