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得海峽者得天下,其實這是典型的海權論思想。按照陸權論的觀點,得海峽者未必得天下。
(世界上最要的海峽之一,馬六甲海峽)
海權論VS陸權論:
海權論的提出者是一名美國海軍上校,他的名字叫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1840—1914),馬漢認為制海權對一國的發展至關重要,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全世界。新航路開闢以來,人類的運輸主要依靠海洋,海洋維繫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海洋也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價值,海洋可保護國家免於在本土交戰,控制了港口和海峽,就取得了制海權,現代戰爭,海軍的作用比陸軍更大。
(馬漢)
海權論的軍事思想提出以後,美國、英國、日本、蘇聯先後將「海權論」作為本國海軍建設的指導思想。
與海權論相對應的就是陸權論,就在海權論甚囂塵上的時候,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歐亞大陸,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戰略地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麥金德)
陸權論的軍事思想,其核心,概括起來,就是這樣一句話:
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什麼是世界島?
(世界島地圖)
地球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世界島,另一部分是環繞世界島的邊緣地帶。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歐亞大陸是世界島,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有最多的人口。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日本群島及不列顛群島。
怎麼才能控制世界島呢?對於西方國家來講,必須控制東歐,控制了東歐,就能深入到歐亞大陸,進而統治世界島,統治了世界島就能控制全世界。
大家想想看,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不就是陸權VS海權嗎?
對於美國來講,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的東西兩端,絕對不能是一個聲音,必須呈現分裂狀態,否則會對美國形成戰略包圍。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破解蘇聯的陸權,主要著眼於兩個方面,第一,扶植西歐;第二,扶植中國。1949年至1958年,中國和蘇聯有一段蜜月期,美國人非常的害怕,所以構建了三大島鏈來圍堵亞洲東端的社會主義陣營,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第二島鏈北起伊豆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島帛琉群島。第三島鏈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經美屬太平洋島嶼直至美國的重要盟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
對於西歐來講,美國則儘量扶植西歐,出台了馬歇爾計劃,振興歐洲經濟,還構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儘量把蘇聯的勢力壓制到東歐。
冷戰期間,美國人之所以能成功破解蘇聯的陸權,就是因為成功使得亞歐大陸東西兩端不被蘇聯人控制。
(蘇聯與東歐)
這是陸權VS海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
對於中國來講,陸權重要,還是海權重要呢?中國是亞歐大陸上的國家,又有漫長的海岸線,陸權和海權,兩者都重要。中國目前要學會用陸權破解美國的海權,中國不是傳統的海洋大國,各大港口和海峽都被傳統的海洋大國控制了,中國要重視陸權,用陸權破解海權。比如,中國要重視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要重視中緬國際通道的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和中緬通道一旦構建成功,所謂的島鏈就形同虛設了。直接溝通了印度洋和波斯灣,還需要馬六甲海峽嗎?
(中巴鐵路)
對於西方人來講,重視陸權的第一步就是重視東歐,而對於中國、日本這樣的亞歐大陸東端的國家來講,重視陸權的第一步就是重視中亞和南亞,中亞和南亞離中國不遠,而離日本很遠,所以在陸權的問題上,中國比日本有優勢。
現在的鐵路運輸越來越快捷了,如果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有密集的高鐵網,你說是海權重要,還是陸權重要?
陸權論之後就是空權論,如果將來世界的運輸主要依靠空運,哪個地方的戰略地位更重要?還是亞歐大陸,因為大型的機場都在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