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的話我們耳熟能詳,其實這句話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說的,反過來站在商家的角度來講,就是「食以人為本」,也就是說,餐飲行業的產品與服務都需要隨著顧客的需求而改變。
然而,隨著主流消費者的更迭、個性化需求的增加及網際網路的興起等原因,「以人為本」的餐飲繼續靠「守株待兔」的老一套已經難以生存,必須「升級」才能適應全新的市場需求。
如何轉型升級呢?根據餐飲近幾年的業態來看,我覺得以下幾個發展方向或許可以參考,不一定適合所有餐廳,因地制宜,根據別人的經驗,找找適合自己的也不錯!
1、門店小型化
從餐飲業態來看,從05年到07年,中國餐飲有一股大型化浪潮,當時的營業面積動則一萬平米、兩萬平米,一般的店面經營面積也達到兩千到三千平米,超大型店面隨處可見。現在的品牌餐廳,以外婆家和綠茶餐廳為代表,經營面積大多在二百到三百平米。
門店的小型化已成為主要趨勢,以西少爺為代表,經營面積甚至在十平米左右,其照樣可以將自己的品牌經營得風生水起。
2、菜品精緻化
不求數量,但求質量,菜品精緻化和簡單化,做減法是未來餐飲的趨勢。新菜的研發,適時參考消費者的反饋,打造精品、爆款菜。
但凡知名一些的餐廳,都是自己的招牌菜,比如北京峨嵋酒家的宮保雞丁、姚記的炒肝、西貝莜麵村的張爺爺酸湯麵等。
未來,消費者在點餐時更多地可能會依賴於手機,新媒體的文章要求短、平、快,菜單同樣!
3、價格大眾化
前幾年,高端餐廳發展十分艱難,主要原因只有一個:消費過高,顧客太少!
餐飲業是做人的生意,在大的消費市場裡,高端消費的頻率相對較低,客群面窄,難以維持餐廳的日常消耗,且成本過高,當入不敷出的時候,諸多高端消費的大酒樓、商務餐廳不得不向大眾型餐廳轉型。
全聚德也開始做起來外賣,在百度外賣里赫然出現了29元的超值烤鴨套餐。由此看見,餐飲老字號店也意識到了價格大眾化的趨勢,開始嘗試新的發展路線,擴大消費群。
人均消費在50-150之間的餐廳,是最受消費者接受和歡迎的。
4、服務自助化
餐飲圈悄悄颳起了一陣智能風潮,前有中國首家麥當勞門店王府井店升級為智能體驗店,後有肯德基上海「Original+智能餐廳」,一時間放眼皆是「智能餐廳」。在麥當勞我們看到,餐廳一進門的位置,設了很多台觸摸屏式自助點餐機,這些點餐機都有超大的螢幕,手指滑動即可點餐。
點餐後,顧客可選擇刷卡或手機支付(如支付寶支付),無需找零,方便快捷,用戶體驗非常好!
消費者自助點菜、買單、支付,也是一大趨勢!
5、管理標準化、專業化
「粗放化」是長久以來餐飲業的一大標籤,門檻低、門類雜,餐飲企業若想實現優化升級,需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專業度。
餐飲業是一個相對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這兩個特徵決定了餐廳經營不能流於形式化,除非餐企本身有很高的盈利水平,不計較資源的浪費。每個環節都應該安排最專業、最擅長此類的人去執行,將人工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對此,魚非魚董事長劉峰就曾提出「專業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建議餐飲人選擇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為己所用。
目前,市場上的第三方專業服務已經非常成熟,比如支付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或者雅座提供的會員營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