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滿頭大汗是正常的?小心得了這些疾病!

@ 2016-07-21

日本健康網站「Mocosuku Woman」指出,沒在減肥,體重卻減輕、頻尿且量多、總覺得口渴、手腳發麻、突然想吃甜食,或是氣溫不高,也沒在吃辣的食物,臉部、胸部、脖子等卻異常出汗,都是糖尿病初期常見症狀。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無法充分發揮功能,葡萄糖得不到有效利用,以致血糖過高的疾病。由於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等發現時往往已引起各種併發症。假如因沒察覺而不作為,最後可能導致失明、洗腎等嚴重後果。

正常狀態下,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腸胃功能弱的人則透過流汗排出。假如汗水來自頸部,象徵體內解毒機能不佳,也可以說,來自頭部的出汗,是腸胃功能不佳的證據。

腸胃功能弱的人吃飯時之所以會流汗,是因為腹部涼寒,身體熱氣往頭部上竄之故,這種人通常還會出現食慾不振、拉肚子、便祕、倦怠感等症狀。

話說回來,用餐時流汗不見得就一定是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是新陳代謝、或是吃了過熱、過辣食物所引起,如果不放心,最好還是去看醫生比較保險。

可能是氣虛所致

氣虛是中醫名,是指身體元氣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變化及癥候。吃飯容易滿頭大汗的人說明元氣不足,除了吃飯滿頭大汗,在其他情況也容易比別人出汗。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屬於人體精氣的範疇。而導致多汗的氣虛多是心氣虛。

補心氣可以多用黃芪,茯苓,黨參。葯膳玉珍雞:母雞一隻洗凈,雞肚內放入桂圓、荔枝幹、黑棗、蓮子、枸杞各30g,加調味蒸食,可補氣養精: 黃芪蒸鵪鶉:黃芪6-9g,鶴鶉2隻共蒸食,可補氣虛。

可能跟糖尿病有關

如發現自身的食量突然的增加、飲水較多、尿多的時候,這時不妨再觀察自身在吃飯候是否總是冒汗,如果是則很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因為吃飯時總是出現多汗是因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往往就是導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而多汗是表現的形式之一。

總是冒汗不妨去醫院測量自身的血糖,因為低血糖患者會常見冒汗的癥狀。由於血糖較低易使交感神經興奮過度,從而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大量流汗就會隨之而來。同時面部也會蒼白,手腳出現顫抖的癥狀!下面再一起了解下氣虛的其它表現癥狀吧!

白天動一動就大汗

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就汗出不止。

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

支招:飲食上可選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增強體質。

半夜出汗多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盜汗」。

支招:可選百合、雪梨等滋陰,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頭面部汗多

很多人一吃飯頭上就大汗淋漓,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支招:若同時有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應注意清淡飲食。

手足心多汗

到了夏天,許多人的手心就很容易出汗。通常這樣的人,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

支招: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征,可服用通便藥,多多吃利於通便的食物。

丹七君說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