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唔聽話,唔打得唔鬧得,點樣教?

@ 2016-07-20

上幾集,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

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

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根據國際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Dr. Virginia Satir提出的「冰山理論」,人的所有行為,包括所做的或所說的,

其實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水底下還潛藏了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包括「情緒」、「觀點」、「期待」和「渴望」等等,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那又怎樣?

舉一個簡單例子,很多小朋友在弟弟妹妹出生後,或多或少會出現行為問題,比如行為倒退、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甚至偷偷攻擊弟妹。

遇有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有的父母會指責孩子愈大愈變得蠻不講理;有的會懲罰孩子的暴力行為;

有的父母則會選擇說道理「你係哥哥姐姐啦,要大個仔大個女,做細佬妹榜樣」。然而,這些方法其實並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心理需要。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被愛、被接納的「渴望」,他們內心都願意當個好孩子,讓父母開懷。

因為渴望被愛,所以他們會「期待」父母的關注、陪伴和照顧。從父母的角度看,弱小的新生嬰兒最需要照顧,

但孩子的「觀點」不一樣,他們可能會認為「這個突如其來的嬰兒,奪走了父母,所以我也要變回嬰兒,惹起關注……」

雖然孩子的行為所反映的情緒是「憤怒」、是「嫉妒」,但實際更有可能出於「恐懼」,害怕父母不再愛自己,又或是感覺被無視、被孤立。故此,要真正解決問題,父母就有必要去探究冰山底下的內容。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家Dr. Rudolf Dreikurs亦提醒父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雖然有時候他們並非出於主觀意識,而是受無意識的動機驅使,但如果父母不從心理動機去了解孩子,就很難去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

Dr. Dreikurs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所有被標籤為「曳」的小朋友,其實都是氣餒的孩子,才會受錯誤的心理目標所驅動,做出負面行為。所謂的錯誤心理目標,常見的有四個。第一個,是想藉由得到過度關注來尋求歸屬感,所以他們會「扭計」、做事會拖拖拉拉,甚至專門惡作劇,引起父母的關注,以肯定自己的存在。

第二個是權力之爭。如果孩子尋求關注的行為被強行制止,他們便會轉以拒絕父母、攻撃父母的方式去顯示自己的價值,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第三個錯誤目標,是報復。當父母和子女在權力之爭中泥足深陷,為了征服對方,孩子甚至可能會發展出強烈的報復行為,譬如傷害弟妹。

最後如果孩子用盡上述方法都無法在家庭找到歸屬感,他就會全盤否定自己,表現得自暴自棄。

假若父母能夠平心靜氣,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標,並嘗試了解他們那些讓人惱火的行為動機,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該如何教養。

如果說了這麼久,你還想問「咁要點做?」由於篇幅所限,下集再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