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後,雖然作為大英國協國家,但印度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執行完全倒向西方的政治外交政策,而是試圖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在東西方的博弈之間充當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印度積極倡導了「不結盟運動」,在與西方世界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也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搞好關係,印度軍隊很早就開始裝備大量蘇聯製造的武器裝備,遍布其海陸空三軍,以空軍為例,以引進米格-21戰鬥機為契機,印度空軍裝備了從米格-21到米格-29的幾乎全系列機型,而在俄羅斯成立之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與印度的傳統外交關係,俄羅斯與印度在軍事方面的聯繫依然密切。
由於印度與俄羅斯距離遙遠,不存在地緣政治的問題,同時印度與中國的政治關係並不像新聞報道中那麼融洽,雙方都視彼此為重要的潛在戰略對手,而俄羅斯儘管在近年來,尤其是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之後更加需要來自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支持,但俄羅斯對自己身邊有一個總體實力遠遠超出自己的鄰國,而且這個鄰國還與自己有著複雜的歷史與領土糾紛,俄羅斯在親近中國的同時,始終保持著警惕的目光,不僅僅俄羅斯政治界人士對中國充滿著複雜的看法,即便是俄羅斯國內民眾,對中國也充滿矛盾的心態,那個曾經貧弱的領過短短几十年時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不由得讓過去一直看不起中國人,而現在卻在不斷衰落的俄羅斯充滿了嫉妒。這一切,使得印度和俄羅斯在對華關係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准同盟關係。
先進的蘇-35戰鬥機優先部署到遠東地區
目前,俄羅斯相對於中國其占有的優勢就是其軍事技術,而即便是軍事技術,俄羅斯也已經不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處於全面領先狀態,如今,中國軍隊的目光越來越挑剔,中國對俄羅斯的整套軍事裝備越來越缺乏興趣,依託國內強大的基礎工業,中國在獲得俄羅斯產品之後,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仿製出類似產品,尤其是因為擁有強大的電子工業,在某些性能上甚至要強於俄制產品。中國現在更感興趣的是某些還無法自主生產的關鍵分系統,諸如飛彈的導引頭和發動機技術,儘管俄羅斯明白向中國出售自己的先進技術等同於竭澤而漁,從長遠看,遠不如出售軍事裝備那樣利潤豐厚,但是惡劣的經濟環境以及目前中國處於買方市場的優勢地位,使得俄羅斯不得不開始向其出售自己那些壓箱底的軍事技術,事實上,很多軍事技術並不是俄羅斯所獨有,俄羅斯不賣,很多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甚至西方國家都會暗中出售。
軍事評論員趙喜說,儘管俄羅斯更加願意向印度出售那些更先進的軍事裝備和技術,但印度對這些軍事裝備和技術的消化能力十分有限,印度早就獲得了俄制RD-33發動機和AL-31發動機的製造技術,但至今無法製造出合格的產品。俄羅斯目前只能夠向印度和越南這樣的國家出售更加先進的軍事裝備,至少要比其出售給中國的同類型軍事裝備先進,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這並不是什麼長久之計,中國的軍事技術正在逐漸超越俄羅斯,從長遠來看,俄制裝備將不再具備很大的技術優勢。
決定俄羅斯與中印兩國關係的因素還包括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額,在2015年,中俄之間的貿易額超過了600億美元,而俄印貿易額僅僅為100億美元左右,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的工業製成品的同時,還進口了大量的能源,相比之下,軍事貿易的數額十分有限,而印度與俄羅斯經濟並不具備這麼強的互補性,從這一點上看,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即便俄羅斯想與印度結成同盟,也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這還沒有說到俄羅斯目前在西方面臨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