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廣東台山捷安特繞圈賽在34攝氏度的高溫下進行,所有選手都得經受酷暑烈日的考驗。自行車賽季和鐵三賽季避不開三伏天,業餘賽愛好者們若想在比賽中發揮出色,應該學會應對高溫天氣。
天氣熱得難受,訓練根本出不來速度怎麼辦?
首先,我們先必須了解「熱」到底對戶外騎行有什麼影響。「熱」會加速身體流汗,目的在調節身體體溫,這是人體維持正常運作不致失常的本能。
但矛盾就在於身體水份流失的同時,又必鬚麵臨另一個風險:「脫水」。「脫水」會使得身體裡的血液變得濃稠,而血液又好比體內負責輸送氧氣至全身的貨車,當血液變得濃稠上升,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樣,攜帶氧氣的效率下降,心臟得必須更加努力工作才能讓氧氣傳遍全身,因此心率上升、肌肉也會因缺氧而無法發揮預期效能。
所以,人體會啟動保護機制,迫使你放慢腳步,以節省水份的流失。根據《鐵人三項訓練聖經》的記錄,身體每流失1%的水份,速度將下降2%。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值。因為人體水份流失在3%以內,都算可忍受的範圍;而一旦水份流失達3-6%,精神將會開始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嘴唇乾燥、心率上升與呼吸變急促;當水份流失達7%以上,就可能有生命的危險。
因此,當你覺得速度出不來的時候,其實是身體在保護你不至讓你產生脫水的本能。
怎樣才能知道我脫水了沒?在運動中我又該補充多少水份?
每個人的對「熱」的承受能力,以及「流汗率」都不一致,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在出門運動前,先光著屁股站上電子秤測量體重,出門運動完後(運動過程不補充水份),回家再光著屁股測一次體重,兩者前後的差異就是你的「流汗率」。
例如出門騎行前體重70公斤,跑完1小時後是69公斤,表示流失了1公斤的水份,脫水率1.4%。如果更精確一點,可以做成每日記錄,包括當天氣溫、騎行均速等。只需要觀察一陣子,很快你就能掌握到自身的「流汗率」。
那這是不是表示,我以後每次騎行1小時就要補1升水份嗎?其實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對水份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差不多1小時的上限是600-800毫升,多了只是造成身體負擔,再補也補充不進去。
正如上面說的,脫水在3%以內,都算是身體能承受的範圍,只需要在天氣炎熱時,每15-20分鐘補一次150-200毫升,一小時補充400-600毫升就夠了。剩下不足的部分,在運動完後持續補充即可很快恢復身體正常機能。
需要進行耐熱訓練嗎?
是否需要進行耐熱訓練,得看你下一場比賽是什麼時候。要是在11月以後天氣不熱了,其實耐熱訓練的意義不大;但若在8-9月,耐熱訓練就有其意義。但無論是否需要進行耐熱訓練,唯一的差別只有在出門訓練的時間段。如果你真的打算進行耐熱訓練,建議最晚還是在上午10點前完成訓練,或是下午3點後再開始較適當。
夏天怎樣訓練?
炎熱的天氣讓人難受,大家肯定都有感觸,與其硬和天氣對抗自討苦吃,不如調整一下訓練節奏,提供以下參考:
1. 在日出時或者日落後訓練。IRONMAN的女子世界冠軍選手Mirinda Carfrae常常是在4點就起床開始準備訓練,Ceepo的創始人田中信行先生在每天早晨6點之前就完成訓練。
2. 若在炎熱的時間點進行訓練,應以時間為單位,而不是距離。比方說平路拉練,從30分鐘到最多1.5小時就應在陰涼裡休息,讓身體降溫後再開始訓練,並註意隨時補充水份。
3. 強度絕對不能高。先將速度丟到一邊,以心率為主要監控指標。一份針對自行車計時賽的研究報告指出,用較緩和的速度,以不超過50%的體感費力程度進行連續十天的耐熱訓練後,相較於未進行耐熱訓練的選手而言,在計時賽上的表現有明顯的提升,但仍建議訓練時間以20分鐘開始,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
4. 夏季確實對於訓練長距離不太方便,但反而是相當適合用以高強度訓練的時機。無論是乳酸閾值訓練、間歇訓練,需要的時間都不長,頂多用1小時左右你就能完成一場高效率的訓練。
5. 若需進行長距離訓練,最好方式仍是將訓練分段在清晨與傍晚進行,對體力的負擔也較小。鐵三訓練也是一樣。
夏天,確實是個很難熬的季節。如果真的這麼想,那請問什麼時候又是個很好的訓練季節呢?冬天嗎?還記得上個冬天要離開被窩,出門去訓練,那樣比較好過嗎?
只要想找理由,沒有找得完的時候,就看你願不願意為了目標承受痛苦。就讓這個夏天的辛勤耕耘,化為比賽衝過終點那剎那的喜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