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越南人一直不斷反華反台商,舉行示威活動,抗議環境污染,抗議南海領土問題,沸沸揚揚,不亦悅乎。可是越南人有沒有冷靜思考過,有史以來越南受惠於中國多少,沒有了華商在越南永續經營,越南的經濟要往哪裡走?
據《越南人報》報道,7月17日上午,越南一部分人在首都河內和胡志明市舉行關於南海問題的反華遊行,抗議中國拒絕接受南海仲裁案結果。
法新社稱,大約有30人在河內的遊行中由於過激行為被警察逮捕,押上早已在現場待命的車輛。有的人在被逮捕時還在大叫:「打倒中國侵略!」「反對中國入侵南海!」等口號。
17日上午,在河內市中心的還劍湖地區和中國大使館門口,各有幾十人聚集抗議。抗議大約持續兩個小時,還劍湖附近的抗議人群在下午1 時左右被警方徹底驅散,之後有約十人轉移到附近的菲律賓大使館外高喊口號,隨後被趕來的警察驅散,越南方面稱示威活動結束。同日,胡志明市中心和中國總領館附近也發生類似的抗議示威活動,有些人還打出標語和條幅,表達對中國的南海立場和拒接接受仲裁結果的抗議。在此之前的7月12日,即南海仲裁案結果發出的當天,和次日7月13日,在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和駐胡志明市總領事館外均發生小規模的反華示威遊行活動。
越南政府迅速調動大量警力,努力控制局勢,逮捕了一批狂熱分子
《越南人報》稱,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後,雖然越南外交部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對此表示「歡迎」,但越南國家媒體的報道非常克制。越南社會在這一問題上普遍不滿,很多越南人認為,仲裁結果雖然反對中國,但並沒有支持越南的南海主張,而且中國拒絕承認這一結果,使越南更加蒙羞,希望越南政府在南海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措施。
除了示威遊行,許多激進越南網民還在網上大肆傳播反華言論、煽動反華情緒,號召越南人抵制支持中國南海立場的中國藝人。還有越南歌手將這一事件做成短片和歌曲,在網上傳播。
法新社17日評論認為,雖然最近由於南海問題升溫,越南社會中厭惡中國的情緒不斷升溫,但越南政府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得相當克制,一方面出於對國際關係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場面失控出現反政府事件。所以在17日的示威前,越南政府迅速調動大量警力,努力控制局勢,逮捕了一批狂熱分子,避免產生惡性結果。英國廣播公司17日稱,越南當局快速壓制示威行動,也是為了避免民眾的不滿情緒集結成反對政府的力量,也擔心抗議事件會激發更多異見分子。
從新中國建立後的1950年一直到1978年,中國對越南進行了數額極為巨大的援助,這個歷史事實想必很多人都清楚。援助數額巨大到什麼程度?有一個統計,1950-1978年,中國共援越200多億美元,兌換成黃金現在價值約五萬多億元人民幣,援助的物資之多、種類之廣、力度之大,都罕有其匹。很多時候,中國甚至是在自己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把最好的物資交給了越南。
然而,在中國與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的越南到頭來卻徹底倒向了蘇聯,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最終釀成了著名的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段「恩將仇報」的歷史,國人每每提起,都痛心疾首。
如今,當年那場自衛反擊戰的背景、戰例、英雄事跡,很多已經為人們所熟悉,但是通過考證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中越交惡的年代裡,還有一條隱秘戰線,那就是中越兩國在歷史學界的交鋒。當時,越南歷史學界為了適應河內當局的政治路線的需要, 他們通過多種形式, 大肆歪曲中越關係史,而中國歷史學者們則對他們的謬論予以了堅決回擊。
那麼,越南人都說了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話呢?
一、解讀古代史:變侵略為「自衛」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越南史學界在宣傳「中國侵略越南」的同時,曾聲稱: 「在整個封建時期一直到今天......從未發生過越南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歷史證明,公元十世紀末越南獨立建國後不久, 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各代封建統治者無不推行「開拓疆宇」 的國策, 使越南成為中南半島最富有侵略牲的國家。據記載, 僅公元995年到1214年的二百多年間, 越南的前黎朝、李朝和陳朝三代侵略中國宋朝就達十二次之多, 其中以1075年李朝侵略宋朝欽、廉、昌三州的規模最大。在這次侵華戰爭中, 越軍殺害了十多萬中國軍民(絕大部分是和平居民) ,掠奪了七、八萬婦女和兒童。
然而,這次侵略行動, 被越南史學界解釋為「先發制人」 的「積極自衛」。有的越南學者說,這是「在歷史上, 我們民族第一次用大膽的進攻行動越過國家的邊界, 以積極主動地進行自衛。 」 (潘輝黎等著《民族歷史上的幾次戰略決戰》, 河內1976年版, 第78 ~ 80 頁)
還有的越南學者說:「這時, 宋軍的浸略陰謀巳暴露無遺, 李常傑認為, 不能被動地等待宋軍的侵略, 而是要先發制人, 主動進攻......為了貫徹先發制人以便自衛的思想, 李常傑主張組織一次直接打倒宋朝國土上摧毀侵略基地的襲擊行動......動員了十萬大軍參加這次大膽的襲擊行動」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編著《越南歷史》第189 頁)
歸根結底,就是越南人懷疑中國宋朝對越南李朝懷有侵略陰謀, 因此「先發制人」,侵略行為也就成了「正當自衛」了,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環球軍事報道]據越南《共產黨報》報道,21日是「越南黃沙(中國西沙)長沙(中國南沙)——歷史和法理依據」展覽的最後一天。此前,這個由越南廣南省信息和傳媒司配合仙福縣組織的展覽已經展出3天。這是越南大搞輿論宣傳的最新動作。據「西貢解放在線」20日報道,2015年至2017年,越南將在全國48個省市以及法俄美等國舉辦相關內容展覽。
《共產黨報》報道稱,此次展品包括地圖、文字和圖片,來自越南和世界各國。組委會稱,展出圖片資料進一步加強了宣傳,有助於國內幹部、黨員、各階層人民和海外僑胞加強保衛島嶼主權的責任感,幫助國際友人提高認識,包括幫助中國民眾了解「歷史事實」。
「西貢解放在線」報道稱,越南至今已在全國18個省、市以及7個島點、島縣舉辦這一主題展。現在還將展覽內容送到基層,開展縣級單位流動展覽。廣南省是進行縣級宣傳的第一個省。
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了解,越南一直非常重視在島嶼問題上打宣傳戰。越南《人民報》網站長期開設專欄,用新聞評論和所謂「法理與歷史依據」等,介紹與我國西沙和南沙以及整個南海有關內容,不只面向國內,也向世界其他國家宣傳。此外,越南還長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有關戰略研討會、新聞發布會進行系統宣傳,有時甚至邀請中國人參加。
[環球時報駐越南特約記者 黃和悅]
一百年前越南彩照,處處有中國的影子
中國的周邊,朝鮮、越南、日本等國都是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有著深刻的中華文化的印記。從文字到服飾,處處有中國的影子。這組近百年的越南彩色照片,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滿人入關之前的中國人形象。
當代越南教科書里中國形象:貪婪的擴張者
越南北部一處縣城的市場景象。(攝影:尹鴻偉)
在中國邊境小城河口的中越邊貿一條街上,越南女商販(右一)熱情地向顧客推銷越南商品。(攝影:尹鴻偉)
越南邊民在中越邊境的口岸排隊進關,準備購買商品回越南銷售。(攝影:尹鴻偉)
本文摘自:《國際先驅導報》2010年8月31日版,作者:尹鴻偉 於勝楠,原題:《恨愛交織:當代越南人的中國印象》
儘管理論上越南的政治、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中國,但事實上越南人對中國的友好是有限度的,甚至不乏仇恨成分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尹鴻偉記者於勝楠發自昆明、北京在中國廣西大新縣與越南高平省交界處著名的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德天瀑布風景區,摩肩接踵的中國遊客除了對壯觀的瀑布風景表示驚嘆,更對瀑布上游具有特殊意義的53號界碑周邊自然形成的「越南小商品街」感到意外驚喜。儘管這裡商品種類很少,但是中國遊客們仍然對那些產自越南或者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小食品、小商品產生了興趣,而最大的旅遊誘惑是這裡的邊界可以自由出入。
「我們喜歡你們中國人過來越南,你們的人來得越多,我們的生意會越好做,可以賺更多的錢。」在接過幾張人民幣後,一名越南婦女笑嘻嘻地用生硬的普通話說。
當然,這樣的景像並不能代表所有越南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或者說越南人對中國的印象不完全都是這樣。
2010年,不僅是中越兩國建交60周年,還是中越友好年,但另一方面,在南海等敏感問題上,雙方似乎又有著關係惡化的趨勢,究竟這個鄰居是如何看待他的昔日盟友兼敵人呢?
官方務實,民間較複雜
儘管中越兩國從1991年實現關係正常化以來,在政治、經濟等廣泛領域加強了合作,但是表像的下面仍然隱藏著許多的不和諧的玄機。提起越南對中國的態度,總的來說官方比較務實,而民間卻比較複雜,一部分人甚至對中國保持著不友好的態度。
幾年前筆者去越南遊歷期間,在其北方著名城市奠邊府曾經遇到一名20多歲的河內女孩,當時她和她的兩名美國朋友在一起,表情始終充滿著傲氣。知道筆者來自中國以後,她與筆者就有了一番不太友好的對話。
「我很討厭你們中國人。」
「為什麼呢?」
「以前你們來侵略越南,打死了我們很多人,現在還占著我們的國土。」她恨恨地說。
筆者一時間不知道如何答覆她,因為很難在短時間內與她討論清楚那場戰爭的原因,而且她也根本不會相信,因為我們彼此受到的教育肯定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我們都一度把對方當作最危險的敵人,於是筆者只好對她這樣說:
「至少我沒有參加,因為那時我年紀還小。」
「那你父親參加了嗎?」她想了想,仍然不依不饒。
「沒有,因為我父親是名教師。」
「那你父親是教什麼的,是不是教軍事的?」她比劃了一個開槍的手勢。
話說到這樣的地步,一切都明白了,這就是不同教育下給雙方年輕一代造成的不同感受和立場。在兩名美國人的笑聲中,筆者只有選擇離開。看來,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越之間的那場戰爭留給一些越南人的記憶太深刻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化解,難以預料在什麼時候將會成為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導火索。
事實上,越南民間的想法與政府一直有著差別,尤其一些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和歷史研究者總是把中國當作公開的競爭者和潛在的敵人來對待,而不情願看到政府與中國完全和睦相處。一些越南的民間學者甚至把中國欺負越南的歷史追朔到數百年前,種種控訴教人難以忘懷。
由此造成越南對中國的態度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面,越南領導人將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視為意識形態上的通道和潛在的保護者,越南的文化官員就曾經表示,中國影視作品能幫助越南堅守思想陣地;另一方面,越南老百姓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自豪感和獨立精神,他們不希望被比自己強大的鄰居所支配。
當代越南教科書里中國形象:貪婪的擴張者(2)
反華情緒「時緊時松」
目前,越南政府層面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並且不斷組織「中越青年大聯歡」等類似活動向中國示好,但是其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而越南政府並不能完全控制民間力量的聲音,而且它也不得不兼顧民間的想法。
越南的華裔學者陳子原曾向筆者表示,隨著中國產品和人員的大批擁入,一些越南人越來越擔心,「雖然兩國領導人反覆強調友好交往,但由於歷史原因及現實領土爭議等問題,一些越南人始終對中國心存芥蒂」。
例如中越紅河新公路大橋歷時4年共經歷了24輪談判,從談判時間就可以看出越南對中國仍然明顯存在顧慮。而從中國支付了更多的建大橋費用情況來判斷,有越南人就認為中國比越南有著更急迫的需要。本來,越南與中國接壤的北部和西北部都非常貧窮,更需要發展,但是一些越南學者堅持認為雲南和中國的利益會多於越南。
值得注意的是,從1986年實現革新開放至今,持續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給越南帶來了許多問題,諸多矛盾逐步暴露並尖銳化。顯然,怎樣在多方合作中保證國家前進的步伐,同時不被責任感越來越重的民眾所責難,是越南政府目前必須面對的難題。
「目前,越南高層領導內部明顯存在兩派:親中和親美(西方)的,儘管目前是親中派占了優勢,但是另外一方的勢力也不容小看,因為後者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操縱民意來達到目的。」陳子原說。
就是在如此矛盾的複雜心態下,越南國內屢屢出現一些反華的聲音與行動,這讓聲稱要打造「陽光、開明、進步」形象的越南政府也感到壓力,其通過打壓媒體和民間言論人士讓中國得到心理平衡並不難,但隨後如何安撫民眾卻很費勁。實際上,越南政府已經很難完全控制民眾中的反華情緒,所以其給外界的感覺總是「一時緊,一時松,沒有章法」。
有不安情緒,但又不得不靠近
近10年來,越南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接近中國的發展速度。曾經飽受戰爭和貧困折磨的越南人現在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情況,但是有一點卻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現在,從邊境到內地,除了隨處可見的中國商品,自身勞動力豐富的越南國內還大量出現中國勞工。越南的華裔學者陳子原表示,近年來越南國內對中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多,反對者的意見比較集中,除了環境污染和國家安全層面,還提到社會問題——中國公司總是習慣帶著自己的建設隊伍來越南,很少把工作機會提供給越南本地人。
這種「與越南老百姓搶飯碗」的情況已經使中國的形象大打折扣。2009年4月16日的《越南年輕人報》報道,目前在越南北部的廣寧和海防兩個熱電廠的中國工人人數大大超過了越南工人人數,中國承包商幾乎不使用越南工人而是從中國帶來,甚至包括普通的勞動工人,現在中國普通勞動工人已隨承包商開始出現在越南中部廣南省的農山熱電站。
香港亞洲問題研究員黃建炎認為,隨著中國逐漸發展為經濟大國,一些越南人難免有不安之感,不過越南渴望發展經濟,又不得不向中國靠近。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也表示:「中國和越南在不同的階段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完全是由雙方高層領導把握和掌控的,民間的作用很小。現在,越南的生存、發展都需要與外界合作,其與中國進行合作是國家的需要,是歷史的大趨勢。」
而有關反對中國的各種事例仍然不斷在越南國內出現,但是並非毫無約束:比如去年4月,越南一家名為《旅遊報》的刊物就因刊登被本國政府指為「信息不實」和「引發中越仇恨」的文章而遭到了政府停刊三個月的懲罰。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能夠發展到現在的狀況值得珍惜,但是中國人說話應該更謹慎一些,因為『小越南』對『大中國』的舉動始終比較敏感。」越南華裔學者陳子原說。
不過,由於在上個世紀與中國的那場邊境戰爭中吃虧不小,所以要讓越南,特別是民間人士對中國完全解除戒備心理是不可能的,加之各種複雜的政治、軍事因素存在,儘管目前越南的主流思潮是希望兩國合作與共同進步,但「中國威脅論」在越南國內仍然會長期存在。
兩國國民需要更多直接接觸
「不錯,在學校里,我們學到的關於中國的是,中國曾經統治越南十多個世紀。歷史課本里到處充滿了愛國主義腔調,不斷地強調越南的土地和領土權屬於越南人民,而中國被形容成貪婪的擴張者,在一千年後還曾無數次的試圖和幻想征服越南。」曾在海外留學的越南青年阮海黨回憶起自己幼年時期在國內接受的「中國觀」教育時說。
也許是走出國門,接觸的人多了,特別是結交了一些中國朋友的緣故,小阮看待中國更加理性。「在我社會圈子裡的越南人談起中國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會是中國對外領土擴張的野心,當然,這多半是越南媒體的功勞,被談論最多的就是南沙群島。我們聽到的幾乎都是負面的消息,比如海洋爭端、西藏問題、人權、還有中國有毒食品出口越南等。不過,我隨著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現在我並不是100%相信。」
這與那位越南河內女孩完全不同。原因可能是小阮與中國人直接接觸過,而前者只是在學校里接受了前人的教育。
現在,越中兩國的所有口岸日日開放,帶動著兩國間人流和物流的交換。兩國邊民在口岸上平靜地往來,甚至有很多越南人去到中國境內開店做生意,看不出近10年的兩國邊境軍事衝突對他們有什麼影響。而中國的影響也逐漸向越南內地蔓延:中國的電影電視劇在越南也非常流行,中國作品占據了越南的影視業。很多越南的歌星喜歡起聽起來很「中國人」的藝名,在受中文影響的越南人聽來,這樣中國化的名字似乎聽起來更正式也更禮貌。在越南居住的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尊敬的,在胡志明市中心的很多頂級餐廳都是中國人開的。在生意方面,中國人還以將成功的生意經傳給他們的下一代而聞名……
難怪生活在中國雲南省天保口岸上的一名越南人說:「其實無論越南還是中國,老百姓更需要的是平靜、富裕的生活,而不是領土的紛爭和戰爭。所以希望今後無論有什麼事情,都通過談判而不是戰爭來解決,越南老百姓再也經不起戰爭了。」
越南「去中國化」保現實利益
作為越南首都和北方最大的城市,河內的傳統建築帶有古代中國和近代殖民色彩明顯兩大特點,分別顯示和證明著這座城市所經歷的不平凡歷史。有越南歷史學家表示,「今天的河內是一個殖民地都市的遺產,升龍1000周年的烙印主要印在非物質價值上」。
在2010年10月2日至4日舉行的「升龍河內大典」活動中,「升龍河內――英雄傳統歷史城市」、「升龍河內――文獻首都」、「升龍河內――為和平的城市」、「河內――融入和發展的城市」和「河內――全國的心臟」等主題都得到了展示,同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幹事向河內市授予了升龍皇城中心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河內千年大慶中,越南的媒體在系列報道中都刻意迴避「中國因素」。
事實上,在早期越南學校的歷史教材里,中國人的面目一直被描述成「侵略者」,越南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愛國教育來提升、團結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曾經,越南人甚至對舊時越南作家使用漢字書寫的文學作品也抗拒、不承認,後期才漸漸有所改觀,逐步承認其也是越南人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現實中,越南人與中國人對於有關歷史問題往往各執一辭,這些複雜的因素里不但包括文化、感情、尊嚴,更涉及現實利益的競爭。一方面,中國人對於過去與越南的關係始終直言不諱;另一方面,越南人卻強調曾經在歷史上受到中國的欺壓、統治。這樣的分歧在雙方的一些歷史學者研究里衝突更為明顯,越南人尤其熱衷不斷例舉自己歷史上的各種「抗中英雄」,以及仍然有跡可尋的各種「抗中紀念碑(亭)」。
深層次的一個問題是,越南方面一直更擔心的是與中國在海洋上的利益爭端。進入21世紀以來,東南亞地區的局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越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尤其同美國的關係日益升溫,越南同中國的關係卻變得更加微妙起來,雙方在海洋爭端突顯。
中越兩國政府就此進行了多輪談判和協商,使陸地邊界勘界和北部灣的劃界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處理,完成了應有的程序。現在中越之間只存在一個問題:南中國海地區,其主要包括西沙和南沙兩大區域,尤其中國和越南都宣稱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
之所以中國一直對南海問題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態度,正是針對現實情況而選擇的務實態度。對於越南強調的西沙問題,目前中國在有關雙方海上談判機制上並不接受其為內容;而更複雜的是南沙問題,因為其涉及包括越南在內的五國六方(含中國台灣地區),歷史和利益關係更加複雜。
越南眼中的中美抉擇:天堂很遠 中國卻很近
本文摘自《中國周刊》2010年009期,作者:張國慶 系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原題:《複雜的中美越三角關係 美越的接近顯得非常微妙》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和越南的密切接觸,十分顯眼,也將越南的國家定位問題很明確地提了出來。而在歷史上,越南曾經的錯誤地位,給自身及鄰國帶來了巨大麻煩。
美國人對越南的過度熱情,確實觸動了越南人複雜的心結。從「積極」的角度看,美國政要直接點名提出把越南作為美國新盟友的姿態,讓一些越南人感到興奮,好像一下子來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但在另一方面,還有一些冷靜和不很健忘的越南人,則擔心越南會成為中美之間的尷尬存在。畢竟,對一個中等國家而言,如果貿然得罪身邊的巨人,而只是為了和遙遠的大國親近一番,是十分危險的,也多半是下策。
更何況,奉行實用主義的美國,一旦將來有利可圖,也完全可以像此前放棄其他許多承諾一樣,放下對越南的「愛情」。其實不用往遠看,就看看伊拉克就可以知曉。
美國的想法很容易理解。自從1996年柯林頓總統解除對越南的貿易禁運後,美越關係就漸漸回暖。近年來,從貿易到政治再到軍事,美國正在把橄欖枝慢慢伸向越南。對日漸升溫的美越關係特別是軍事關係,有媒體稱,「對美國來說,冷戰結束後,中越的迅速接近使一直把中國視為美國長期潛在威脅的美國有了一種危機感,並認識到,美越建立緊密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而基於複雜的中美越三角關係,美越的接近顯得非常微妙和耐人尋味。
問題的關鍵,是越南自己的想法。國家定位是門大學問,比較成功的例子,是加拿大,立足於成為中等富國,一個宜居國家,並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其效果非常明顯,加拿大不僅在國際上擁有了較大影響力,也有著相當大的美譽度,並與強大的鄰國——美國相安無事。相反,如果它立足成為地區強國,全力發展軍備,聯合俄羅斯抗衡美國,那它的日子能像現在這樣好過嗎?
其實,越南又何嘗沒有定位錯誤的時候。中越交惡時期,也正是越南國家定位失誤之時,一方面,它旨在成為軍事大國,號稱要坐四望三,對外更是窮兵黷武,侵略柬埔寨就是一個例證,這種定位一度成為世界性笑話。另一方面,它聯蘇抗中,與曾經幫助它成功抗美的友好鄰邦為敵,並釀成邊界衝突。而那十年,也正是越南失去的十年。
事實上,越南真正有所發展的時間,也正是過去二十年,尤其是與中國搞好關係之後,藉助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嘗試著進行自己的改革,同時改善與美國在內的外交關係,贏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今天的越南,其實已經走在了成功的道路上,但現在,卻又要面臨一個新的選擇,是否要重蹈覆轍呢?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美越官方近期有所接觸,但越南媒體對此卻低調處理,並無歡欣鼓舞之感覺。事實上,無論希拉蕊怎樣挑動越南人的恐華心態,越南人還是很清楚中國這個「鄰居」和「老師」的價值,就像越南國防部長範文茶所常說的那樣,「天堂很遠,但中國卻很近」。
其實,經歷過多年的戰爭,也看到了鄰國的巨變,越南人已經開始變得理性和務實。而對於美國的「和平演變」和實用主義政策,越南人也一直抱有極大的戒心。對越南來說,發展是最好的安全保障,而為了發展,就必須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妥善解決歷史問題,同時與最欣欣向榮的強大鄰國搞好關係。既然比越南龐大得多的俄羅斯可以在東西方之間周旋,越南為什麼不可以在中美之間搞搞平衡呢?只不過,這種外交平衡並不容易把握分寸,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現在是越南急需進行理性的國家定位的時候,也是需要保持清醒頭腦的時候。8月25日來華訪問的越南國防部副部長阮志詠中將堅決否認了美越親善抗衡中國的說法,表示,越南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軍事同盟,越南也無心搞「三角關係」,並且越南樂見中國發展。人們希望的是,這會成為越南高層的一致看法。
中國文學在越南:經典不衰 網文走紅
中國和越南兩國歷史淵源深厚,在文化和價值觀上有著很多共通之處。因此,中國的文學作品在越南也頗受歡迎。一些經典名著中的典故甚至已經融入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形容一個人好猜疑,越南人就說他是「多疑曹操」。中國的文學作品究竟在越南有多受歡迎呢?跟隨記者去河內的圖書街走一趟您就知道了。
丁禮路是河內著名的圖書一條街,這裡的書籍可謂琳琅滿目。隨便走進一家書店,魯迅的《阿Q正傳》,莫言筆下的山東農村,甚至一些中國讀者都很難一口叫出名字來的越南語版中國網絡文學書籍都能找到。
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中國的網絡文學異軍突起。中國網絡文學被翻譯成越南文,不僅收穫了很高的網絡點擊率,也成為各大出版社的暢銷品。
黎光凱是一位鐵桿的「文學愛好者」。業餘時間裡,黎光凱是位地地道道的「書蟲」,和大多數越南年輕讀者一樣,他也是先從電視電影作品了解到相應小說。隨著讀的作品越來越多,漸漸成為「鐵桿中國文學迷」。
說起自己讀過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記者不得不佩服他「博覽群書」的功力。據他介紹,《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之類的武打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他都讀過。
和黎光凱一樣,越南女生沈梅玲也讀過不少中國文學作品。沈梅玲說,現在網絡信息很方便,工作之餘利用上網也能看到不少好書。
沈梅玲說,自己之前對網絡文學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不過,隨著一些相對水平較高的翻譯家的出現,她漸漸接觸到了一些優秀的中國作品。現在,她覺得,翻譯的速度如果能再快一些就更好了。
越南:中國網絡文學吸引越南「書蟲」
從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里,越南翻譯出版中國圖書841種,其中網絡文學占73%。在這些網絡小說中,言情類作品最受歡迎。對於這一現象,記者專訪了越南青年翻譯家莊夏。
莊夏,越南青年作家、翻譯家,曾將四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翻譯成越南語在越南走紅。從網絡上的簡單轉載翻譯發展到現在的出版社主動邀約「翻書」,很多和莊夏一樣的翻譯者不再只做「義務搬運工」。翻譯中國網絡小說,也成了不少人每天的工作。
作為翻譯作家的成功典範之一,她對中國文學在越南的讀者市場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青年翻譯家作家莊夏:實際上越南文化市場分為很清晰的兩部分,兩類讀者完全不同,第一種讀者是文化水平較高比較年長的。他們喜歡看一些檔案、資料,一些文化研究方面的書,另外一部分就是年輕的讀者群,歲數在40歲以下的,以前他們喜歡金庸、瓊瑤的作品,以及《紅樓夢》《西遊記》,現在他們特別喜歡中國青春文學。
越南:中越文化接近 讀者易有共鳴
對於中國文學在越南受歡迎的原因,莊夏認為,中越兩國在近現代走過了類似的歷程,兩國的年輕人也因此很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青年翻譯家作家莊夏:中國網絡文學有一點非常吸引越南讀者,就是文化的接近性,另外就是其具備新鮮感 現實感,脈絡清晰,引人入勝,新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