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老師 張輝誠:老師上課的話不要這麼多,學生的知識量才會更多

@ 2016-07-19

中山女中的國文老師張輝誠這兩三年在國內教育界帶起一陣旋風,他創辦了「學思達平台」,掀起翻轉教學風潮,甩開填鴨教學,他更打開教室的門,把自己的課表放在臉書,短短一學期,就吸引400人前來觀課,三年之間,已經吸引了5千位老師。

但是說起自己小時候,他笑著說道,「我父親原本是希望我當醫生,但我沒有興趣,也沒有那個能力。我只知道自己很愛講話,所以本來想說,要嗎就是當個導遊,不然就是去當老師,那時候因為家境的關係,我覺得當老師比較能負擔,又符合我的期望。」

在教學現場剛滿20年的張輝誠老師,雖然如今看似「走紅」了,但是回想起剛踏入教學現場的自己,卻一點都不順遂。

現在的「學思達創始者」,當年是怎麼走過來的?

張輝誠老師從教書第一天開始,就想要改變台灣教育,他覺得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是錯的,師大國文系畢業後,被分發到台北市信義國中實習,他就決定要用自己方式去教學。

「但是我的第一年很慘,因為自己熱情有餘、理想過度,但是經驗、能力都不足,印象最深刻就是後來我的班上第一名就轉學了,那真的是沉重打擊,因為我認為應該要愛的教育,不能以成績為導向,但後來班上卻朝向了失控的方向。」

但是張輝誠老師並沒有氣餒,實習結束後他到了金門當兵,退伍之後再次投入教學現場,「我雖然還是用課本上課,但是我開始補充很多資訊、知識,換句話說那是我當時認為的點綴式教學。」

但是要真正成長到能改變教學現場,是在他念博士的時候在世新、師大兼課,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他慢慢地、不放棄的嘗試了八年,他才敢把成功模式複製回高中現場,「在國高中現場更難,因為有共同進度,而且有成績壓力,所以在大學成功不代表能在高中成功,我又花了六年在國高中實驗到成功。」

從22歲進入教學現場的張輝誠老師,到現在20年了,每天都在想如何改變台灣教育的他,覺得難度到底有多高?

「就像你面對的是柏油路,你想把它軟化,但它本來就是一個很堅硬很穩固的,換句話說你的熱能必須從一點慢慢擴散,這只有時間能辦到。甚至到現在我還是承受很大壓力,不是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接受新的觀念,大家都想看到速成的成績,而不再乎速成背後,長遠來看對台灣的傷害有多大。」

學生念到大學,看一本書卻比看200集的韓劇還困難

過去當老師們在填鴨的時候,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態,所以小考就會來,這兩個是孿生結構。

但張輝誠老師認為,這其實是有一個迷思,教學現場都有三次段考,每次段考都有一定的範圍,這個範圍就是老師講話速度的極限,也是就是一個老師講的再快也只能講到這裡,這就是段考範圍,但這其實根本就是錯的!

「過去我們從小到大都是以老師講話速度的極限,來決定所能提供的知識量,可是大概到小學四五年級就會出現一個很驚人的黃金交叉,但很多老師沒有發現,就是學生閱讀的速度已經超過老師講話的速度,而且超過三倍左右;換句話說,老師上課不要講這麼多話,學生知識量反而更多。」

「那學生為甚麼不能夠自己閱讀,因為我們的教材編的嚴重不足,資料不夠,誰的資料夠?教師手冊。所以我一直在提倡一個觀念,就是完整的資料應該在學生手上,可是填鴨的老師就會害怕,教師手冊給你我上課要上甚麼...」

所以他認為,最難的是改變老師的思維,老師上課是要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從裡面找到答案、推論答案。以前因為資料不足,現在網路上學生隨便找都一大堆,而且最怕是有的老師還在寫板書,那速度又更慢,也就是我們犧牲了學生快速的學習的機會。

張輝誠老師也強調,「一開始這樣做,學生自學速度沒那麼快,你就減少一半,第二次減少三分之一,下次再減少三分之一,等到學生的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發展好了,接下來就可以每次三分之一的增加,第一年整個進度是一樣的,驚人的是後面兩年,我的學生到最後閱讀量是一般學生十倍,而且自學能力是會帶著一輩子的。」

「哪有一本課本需要讀半年的?而且還要全部背起來,只有聖經才這樣!我們從來不教學生有別的看法、不教學生從大量的知識中找到關鍵問題、也沒有讓學生比較不同書的差異,所以我們孩子到了大學,要他們看一本書的難度比看200集的韓劇還困難。」

老師應該從「男主角」變成「導演」,培養學生變成男女主角

張輝誠老師表示,前面的十五年都是個人式的突破,從2013年起他決定進入組織戰,開放教室是第一波,第二波是全台灣演講,接下來就是透過工作坊、培訓坊,他要讓現場的老師先「改變」觀念,再「幫助老師們順利進入學思達教學」。

「老師、學校原本就是很穩定的封閉系統,為甚麼我要開放教室,我要讓台灣教育進入流動狀態,過去每一個老師互相看不到彼此上課,最後只能看成績。我們常說家長在乎成績,那是因為家長只看得到成績,不看數字那家長要看甚麼?」

「這個結構本質都是填鴨、成績導向、明星學校掛帥,所以我要讓台灣教育現場打開,而且是讓你看到會很驚訝地開放,一旦開放了,整個世界就會進來。而我要的是一個真實的、每一分一秒都可以隨時讓人家看的教學現場,而不是作秀式、偶一為之的公開授課。」

他認為,以前的老師沒有信心,現在他要做的就是讓優秀的老師有信心站出來,事實上這些新進的、第一線的教師影響力更大,只要影響一位老師,他還要教書20年,每年教100個學生,就可以影響台灣2000個孩子,但是過去一個老師教學10年技術成熟後,熱情就會急速下降。

「學思達老師最大特徵是熱情會被點起來,看看學生的眼神就知道了,當學生不一樣之後,老師的挑戰又更大。老師應該從『男主角』變成『導演』,並且培養更多學生變成男女主角。」

下一步又是什麼?張輝誠老師信誓旦旦的說,「今年我決定要開始推『沒有任何小考』,長期目標是催生一所又一所的學思達學校,徹底改變填鴨教育,這才是我真正要改變教育的核心。」

*

談到這次擔任未來大人物的評審,身為教育領域的代表之一,張輝誠老師看到的是年輕人都可以在各自專精的領域找到一個著力點,把個人力量發揮出來,同時可以連結其他資源,去幫助或改變社會越來越好。

他覺得有一個最大明顯不同,是新的世代很善於結合網路、新興媒體,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募集資金,獲得發言的管道和影響力。

「這是這時代很特殊的,不然很多舊有的資源和權力都掌握在上個世代手上,新一代有可能扭轉劣勢,變成他的優勢。我認為真正未來大人物,他不只要成就自己,還能夠成就更多人。」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之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