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廚師,「這些信息」我們必須了解一下

@ 2016-07-19

據媒體調查,現今餐飲市場上最緊缺以下類型廚師:

1、年輕的創造型人才;

2、基本功紮實的多樣型人才;

3、有知識,有眼光,有組織管理能力,有社會責任感,有團隊精神的綜合型人才;

4、特別能吃苦的人。

當今餐飲市場上最吃香的廚師是哪些:

目前餐飲市場上的廚師,數量並不少,但是總體質量卻不高,從近10年的廚師需求狀況看,酒店最需要的是:

要求能很快派上用場,可以為酒店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中,最被餐廳老闆看重的是有文化、有師承、廚德好、見識廣、頭腦活、會管理、忠於企業的中青年廚師。他們往往被委以副總經理,行政總廚,技術監理,,新菜開發部主任,廚師長或頭爐,頭案等重任,工資報酬也最高。

那些貢獻卓著者,往往還會獲得住房,私車,股金等獎勵。在改革開放最先致富的10種人中,這些廚師名列第9位,並得到了許多社會榮譽。

然而目前餐飲市場上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廚師「跳槽」頻繁,許多酒店技術骨幹的流失率通常都在30%以上。這主要是對廚師資源的開發缺乏科學認識,在廚師培養提高上缺乏投入等原因造成的。

那麼,今後餐飲市場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一個廚師,培養什麼樣的廚師會更有發展前景呢?這是我們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據有些媒體分析認為,以下四種廚師未來可能會更加走紅和吃香。

(媒體將他稱之為「三三三三」的廚師)

1

第一個「三」

是指扎紮實實地拜師學藝三年,這裡的「師」不一定都是開幫立派,摘金奪銀的名師,但必須是功底深厚,誨人不倦的嚴師,這裡的「藝」,不單是要求會做一些菜,更重要的是熟練掌握料、刀、味、火等四大基本功。這是因為,廚師屬於個體的手工勞動者,做菜技術的好壞。

一、在於經驗;

二、在於「悟性」;

三、在於基本功的全面。

2

第二個「三」

是指烹飪院校(含本科,大專,技校或職中)的正規學歷。惟有經過三年比較系統的專業教育,他們在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上才能有一個較好的基礎,發展的「後勁」才大。

3

第三個「三」

是指跑過三個以上的碼頭(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杭州,武漢,瀋陽,西安等大都會),會做三種以上的地方風味菜(例如魯、蘇、川、粵菜等菜系)。能夠一通多系,師承百家,這對於增長見識,拓寬技藝,領悟「迷宗菜」,適應當代菜品流行潮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在信息時代,菜品傳播的速度很快,而菜品的傳播又是沒有地域疆界的。再加上中國烹飪的各個風味流派雖然同出自於一個「母體」,但是「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各有高招與絕活。只有兼收並蓄,舉一反三,菜路寬廣,是技藝上的多面手,才能豐富本店菜品,幫助餐廳贏得市場。

4

第四個「三」

是指年齡在30歲左右,有著良好的體力與智力。廚行中歷來不出「神童」,也沒有大器晚成的「姜子牙」,獨領一代風騷的往往多是「少壯派」。老名師出名一般是在「而立之年」。1983年,湖北的蘆永良、天津的蔣文傑勇奪全國最佳廚師(僅評出10名)桂冠時,也只有二十八九歲。可見30歲左右正是廚師的「黃金年華」,因為無論體力、智力,還是悟性及開拓精神,30歲左右是人生的巔峰期,最容易「冒尖」和「出成果」。

那麼廚師的「成果」又是什麼呢?這便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一道菜」。這一道菜應當有較大的技術難度、較高的商品價值、較長的流行周期、較好的社會聲譽。

作家出名靠一本書,歌手出名靠一支歌,將軍出名靠一場戰役,廚師出名靠一道好菜,其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三三三三型」廚師,它體現出知識經濟時代一種嶄新的人才價值取向。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