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老淚縱橫!這群榮民曾建設了台灣,如今卻被忘恩負義的台灣島民辱罵!
1951年,國民黨撤台後首次大規模徵兵。「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右二)歡送役男當兵入伍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7月下獨家稿件,原標題《「榮民」:困守孤島的「榮譽」和悲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到朋友圈。
2016年6月9日,一名自稱是「公民記者」的台灣女子洪素珠上傳了一段視頻,內容為她在高雄二二八公園辱罵一位老「榮民」,充斥「不要臉」「中國難民」「滾回大陸」等極具污辱性的言語,視頻中老「榮民」拄著助行器,滿臉難堪和悲憤。這段視頻引發台灣藍綠陣營一致憤慨,洪秀柱和蔡英文都在社交網站發文譴責辱罵「榮民」事件,呼籲尊重和包容。
這一事件並非偶然,近20多年來,「榮民」在台灣被奚落、羞辱之事屢見不鮮。「榮民」的遭遇折射出的問題也正如洪秀柱的擔憂:「我們沒有隨著社會更加的開放與多元,變得更加開放、更加的團結與包容,卻變得更加仇視彼此。」
「榮民」全稱「榮譽國民」,籠統來說就是退伍老兵。但「榮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不僅大陸人感到陌生,即使是台灣年輕的一代,也越來越難以理解這個詞背後的特殊含義。他們的由來,還要從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失去大陸時說起。
大江大海1949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徹底失敗,蔣介石黯然退守台灣。但對於蔣氏而言,這並不意味著結束,他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幻想,將大批部隊撤台,希望將這座剛從日本人手裡光復不到4年的島嶼打造成國民黨的「復興基地」。但現實並不如他所願。將領率部起義,士兵逃亡成風,作為大多數底層士兵,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跟著將領或自行組隊投到共產黨陣營,改編為解放軍;二是索性逃離部隊,卸甲歸田。幾乎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孤島上去做著「光復夢」。
那麼問題來了,並不認輸的國民黨要如何將一盤散沙的部隊聚集到台灣呢?主要有三個渠道:
其一是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指派駐紮在台的部隊在台灣建立新軍,例如1947年11月,遠征軍名將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台灣,並從新1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台灣訓練新兵。
其二是信得過的將領率麾下建制相對完整的部隊過去,由於當時的國軍部隊在戰場上多被打殘,外加南京、上海失守太快等原因,能夠有組織撤離到台灣的,只有華東、廣東、海南、青島等沿海部隊。比較典型的如黃傑帶領的部隊,兩萬多人慾從越南取道,結果被法軍繳械,在富國島經歷了幾年的軟禁歲月後,完整撤退到台。此外,以李彌第8軍為主的西南部隊撤往緬甸,在當地打游擊,多次與緬軍作戰,後因緬甸當局在國際上控訴,國民黨將一部分人撤往台灣,但還有更多人依然留在緬甸,成為異域孤軍。
其三便是在倉皇撤退之際在沿海地區抓壯丁,這部分人的數量無法統計。根據台灣方面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統計,在台軍隊有66萬人,除去之前駐紮本地的部隊,從大陸直接撤往台灣的部隊大致有60萬人左右。
對於蔣介石而言,這些部隊是他「光復大陸」的家底。但對於那些撤台的官兵,尤其是底層士兵,口號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只知道從此以後,大江大海,與父母、妻兒相聚之日遙遙無期,實在是人間悲劇。金門與大陸之間最窄的地方僅有1800米,划著小舟即可來往。有的家住廈門海邊的士兵,甚至能眺望到自己家的位置。「榮民」為了跨過這道海峽,用了整整40年。
「被迫」成為「榮譽國民」
撤台後,台灣當局首次頒布徵兵令是1951年7月下旬,此次計劃徵集士兵1.4萬人,汽車司機1000人,共計1.5萬餘人。徵兵令中規定,凡1928年至1940年出生的男丁,經體格檢查列入甲級者,均須應召入營。早在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北復行「視事」後,年內即招募了4500餘名男丁入伍。為防止有人逃避兵役,當局制定了許多相關規定,如役男不得出國、不得考夜大等等。
然而「反攻大陸」是雷聲大雨點小,隨著韓戰的爆發,台海對峙局面形成,兩岸已無大規模軍事衝突。新的問題隨之出現。1951年的徵兵令徵召了大量台灣本省籍的新兵,加上從大陸來台的60萬部隊,是一筆龐大的開支。隨著本地新兵的徵召,大陸撤台老兵也要面臨退役問題。但這些士兵全是背井離鄉,無依無靠,不會閩南語,一旦離開部隊,在台灣難以維持生計,如何安置這個龐大的群體,是台灣當局必須解決的問題。「退輔會」這一特殊機構便是在此背景下催生。
「退輔會」全稱為「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於1954年11月正式設立,是台灣當局為安置退伍老兵專門設立的機構。隨著第一批老兵退伍,「榮民」的稱謂亦由此而生。
人們對「榮民」概念一直以來也存在幾個誤解。
第一,近年來大陸很多媒體常將台灣的「榮民」與「抗戰老兵」混淆,實際上兩者雖有重合,但不是同一回事。隨蔣介石撤台的官兵中,的確有不少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軍人,但「榮民」的標準並不是以是否參加過抗戰來鑑定的。
第二,不少人認為退伍老兵即「榮民」,這一說法過於籠統,實際上國民黨軍隊對「榮民」設有一套認定規則,必須符合條件,例如軍官、士官服現役期間如果受到撤職處分或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即使退伍了也不能認定為「榮民」。
第三,認為「榮民」即外省籍的老兵也是不對的。因為「退輔會」負責的對象是整個國民黨軍隊,也就是說「榮民」也包括台灣本省籍退伍軍人。
台灣本省籍軍人退伍後,可以回家,很快融入社會開始正常生活。而撤台部隊人數龐大,在台灣無親無故,語言不通,很多人終身娶不到媳婦,晚景十分淒涼,成為台灣一大顯著社會問題。大量撤台「榮民」為了生存,一起開闢荒地,興建房舍聚居,形成一個個封閉式的「眷村」部落,對台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也使外省籍「榮民」更加受到關注。
開天闢地一代愚公
如今,眷村已逐漸凋敝,「老榮民」們的血與淚也難以被年輕一代所理解。當他們被「獨派」分子們無恥地奚落、辱罵為「中國難民」「寄生蟲」時,總是會以「我們為台灣開山辟路」「我們建設過台灣」來回擊。這並非一句單純的反擊口號,因為台灣無處不見當年「榮民」們辛苦建設的痕跡,退伍軍人是一支巨大的勞動力隊伍,可以說沒有「榮民」就沒有今天的台灣。當然,促成這一切的還有個至關重要的人,他就是蔣經國。
「退輔會」設立之初,「主任」雖是嚴家淦,但真正起作用的人是蔣經國。1957年,台灣因「劉自然命案」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蔣經國被美方指為「幕後黑手」,被迫卸下「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職務,改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在「退輔會主委」的任上,蔣經國前後乾了6年,在這期間,他率領退役官兵投入大型公共設施建設工作,為台灣的建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橫貫公路修建的開工典禮中,榮建第一總隊的一位「榮民」
蔣經國任「退輔會主委」時,國民黨遷台已近10年,當初大批跟隨蔣介石退台的老兵陸續退伍。蔣經國對「榮民」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面,對於這批曾跟著國民黨征戰南北,歷經抗戰、內戰,最後又輾轉來台的老兵,他充滿了同情與愧疚,故而在任期間,設立了「榮民之家」「榮民服務處」「榮民醫院」等福利機構。另一方面,這麼大一個正值壯年的群體,如果不妥善安頓,必然對社會構成不穩定因素。如何安置這麼大的一批戰力,對蔣經國極具考驗。經過考察後,蔣經國決定利用個人影響,通過開辦農場和工程公司幫助退伍老兵就業,發動退役官兵投入大型公共建設。這樣一來,一方面解決了「榮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台灣的基礎建設,為台灣的發展做出一番成績。
「中橫公路」無疑是國民黨在台基礎建設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之一。中橫公路全名為「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是第一條連接台灣東部與台灣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當初之所以要建設這條公路,除了平衡區域發展的考慮外,也有軍事上的考量。從1951年起,台灣當局即多次派人入山勘察,並決定以日據時期合歡越嶺道路為基礎辟路,以便於面對解放軍壓力時可以快速遷移本島部隊應變。不過這條公路全線皆在斷崖深谷間,僅是行道就已驚險萬分,更遑論開山辟路。當時台灣工程技術落後,要開闢這條公路,只能以原始手工開鑿為主,「或不斷以四五十米長繩子,把人從山頂吊在懸崖上裝填炸藥爆炸開路,再用人力以鐵鍬開道除石辟路」,開鑿人員還要頂著颱風、地震、暴雨、泥石流等天災的威脅,可謂艱險萬分。
這是蔣經國留下的一段回憶文字,生動地再現了他率領退伍官兵們勘察中橫路況時的艱險:
「這次旅程近似探險,進入山的深處,沒有人煙,只有鳥啼獸跡,沒有前任留下的足跡,只有對準方向,往高處爬,越過高山,又降到谷底,在爬高,再前進。我們和刺骨的寒風搏鬥,無懼於毒蛇與蜂蜇的困擾,披荊斬棘,都不怎麼困難,最大的難處是通過懸崖峭壁,手攀著藤,腳踩著地,半步或一步地往前移,一不小心失手或失足,掉下去粉身碎骨,絕無生還,須在邁開腳步之前,看準立足點,然後試著踏上,站穩腳步,才算跨進一步……」
1956年7月7日,橫貫公路正式於花蓮與台中兩地同時動工。在蔣經國的號召下,辟路工程由榮民第一、第四工程總隊承建,以25人為一隊,規定一天50米,各隊同時開始鑿路。
美國顧問曾評估,僅是在大理石山體打通隧道就至少要花費3年時間,但榮民施工隊靠著「人定勝天」的精神,不到一年便打通了隧道。整個施工過程中,付出了211名施工人員殉難的代價。作為負責人的蔣經國兩次親入深山探勘路線共19天。在修築過程中,他手持拐杖翻山越嶺,與「榮民」們同寢共食。
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前右)與「行政院長」陳誠(前左)出席典禮
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近萬名退伍軍人、工程兵、台灣少數民族工人費時近四年的工程終於完成。公路通車後並沒有在軍事上展現出必要性,卻因拉近了全島距離,大幅改變了台灣的經濟生態。中橫公路的沿線辟有多處高山農場,「榮民」們完成築路工程後即轉入農場務農營生。這也是國民黨遷台後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
卸甲歸田後的鄉愁
中橫公路的開通讓一大批「榮民」轉入務農的正常生活。例如位於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旁的武陵農場,這裡原是退伍官兵們的開墾地之一,1963年,蔣經國實地勘察後命名為「武陵農場」。由於溫差大,這裡主要從事蔬菜及溫帶果樹種植。據《蔣介石後傳》一書記載,「農場管理部門位於南端的南谷,墾荒隊則群聚在北谷地區,分誠、善、親、民四莊,每莊安置榮民16到24人」。建設之初,「榮民」們所住的房舍相當簡陋,單身者還要6個人擠一間不到33平方米的小屋。不過因農牧大興,運輸的便利,以及蔣經國常以「退輔會」名義給予各項幫助,這裡的「榮民」們很快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並非所有「榮民」都能夠過上奔小康的好日子,大多數老兵依舊生活在社會底層。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大批退伍官兵在「退輔會」安排下卸甲歸田。投入生產建設的同時,他們也收到了當局頒發的「戰士授田證」,允諾將來「反攻大陸」後憑此證「授田」。但在1960年以後,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雖然還在喊,但希望已非常渺茫。這一點,「榮民」們心知肚明,於是許多人放棄了將來回大陸「授田」的幻想,安心在台灣落地生根。然而要真正融入一個陌生社會談何容易。當年他們身在軍營不准婚配,從軍半生後又難以成家。還有的人在大陸已有妻兒,原以為「三年反攻」後便能一家團聚,誰知一等就是十幾年,對方生死未卜,相聚之日遙遙無期,等不到的,便在台灣重新娶妻生子。
「榮民」鄧樞原為國民黨軍少尉,1948年末,27歲的他隨部隊撤台,其後隨部隊駐紮台南,1952年升為中尉。以中尉軍銜退役後,安家在台灣中部的雲林縣,育有5個子女。鄧樞雖在雲林經營米店,但生活仍非常拮据,為了幫忙補貼家計,他的四女兒很年幼時就到街頭獻藝,想不到因此被發掘出音樂天賦。女兒到了上學的年齡後,仍要利用課餘時間在夜總會擔任專業歌手,後因校方不允許,只得選擇休學,繼續歌唱為家庭分擔。據鄧樞女兒的張姓老師後來回憶說:「我問她父母的意見如何?她自己又有何打算?她說出於家庭經濟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學的話就能夠安心地唱歌。很明顯的,她是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犧牲自己。」
可見鄧樞雖有「榮譽國民」之名,卻困苦到要讓女兒輟學唱歌補貼家用的地步,他的情況也是當時很大一部分「榮民」的真實寫照。這位鄧樞「榮民」可能許多人聞所未聞,但他那個輟學的女兒卻紅遍整個華人圈,她就是海峽兩岸家喻戶曉的鄧麗君。
「榮民」家庭出身的鄧麗君對軍人始終有一種特殊感情。圖為鄧麗君赴軍中演唱,與官兵握手致意
鄧麗君因是「榮民」家庭出身,即使成名後,也對軍人始終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台灣,她經常到金門等地參加「勞軍演唱會」。另一方面,受家庭影響的鄧麗君也有很強的中國人情感,20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係解凍,《北京青年報》首度刊載了鄧麗君的專訪,報道中,她告訴大陸記者:「很想在大陸年輕朋友們面前高歌。」實際上,她的歌曲當時已風靡大陸,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台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牛肉麵即出自「榮民」之手。《人民日報海外版》在2013年11月22日刊發的《榮民,台灣不該遺忘》一文中,報道了一段相關的榮民生活:「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帶著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請一間木板房住下,當時的安家費微薄,這些榮民往往都是農民出身,文化不高,在台灣又舉目無親,找不到工作,就在街邊賣面賣包子維持生活。剛開始聞香而來的只是同鄉,嘗一口家鄉味解解鄉愁,慢慢的,當地人也跑來嘗鮮。」後來逐漸廣為流傳的「老張牛肉麵」「豆漿油條鋪」「王媽媽包子」等名牌小吃都是這樣發展而來,這些小吃背後承載的,是老兵們的鄉愁。
「我要回家」
1985年以後,台灣民眾「非法」到大陸探親的情況與日俱增,當局「三不政策」受到嚴峻挑戰。1986年,國民黨開放「黨禁」後,台灣政治解嚴、思想轉型,出於人道立場,要求允許老兵返鄉探親的呼聲日益高漲,由老兵何文德發起的「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成員們為了爭取此權利,不惜公開「非法」返回大陸探親。
1987年春天,台北街頭忽然湧現了一股激憤的人群,他們統一穿著印有「想家」兩個字的衣服,在「立法院」前集會請願,並不停向路人發放傳單。這些人幾乎都是當初隨國民黨遷台的官兵,後來的「榮民」。根據老兵姜思章的回憶,那年他們在台北街頭髮出的第一張傳單中就明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們已經沉默了40年,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要求,如果是生,讓我們回去獻上一杯茶,如果是死,(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許多與姜思章有同樣遭遇的老兵們以「外省人返鄉促進會」的名義向台灣當局發起抗議,公開喊出了自己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那句話:「我要回家!」
隨著台灣政治解嚴,退伍老兵們要求回大陸探親的呼聲日益高漲。圖為1987年,一位「老榮民」抬著蔣介石遺像參加示威
台北這一幕的發生自然脫離不了大時代背景。20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大陸也開始主動以和平交流的方式緩和台海關係。繼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新華社發表談話時,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張,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陸方面首次明確主張「三通」的內容,即兩岸「通郵、通商、通航」。國民黨方面鑒於過去與中共談判失敗的教訓,最初將大陸方面的動向指責為統戰手法,不予理會,同時對中共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這一做法卻在台灣民間,尤其是「榮民」群體中掀起軒然大波。
鑒於大環境的變化,曾經作為「榮民」們的大家長蔣經國頂住內部反對的聲音,接受了這些老部屬的意見。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委」決定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成為兩岸關係史上的一大突破。老兵們終於盼來這一天,但許多老兵生活清苦,即使政策允許,也無法承擔返鄉的旅費。為了幫助老兵們實現這一心愿,台灣各界紛紛發動捐款,《聯合報》與三家電視台共同舉辦「為老兵而唱」演唱會,連同其他募款活動,共為老兵們募得兩億多台幣,為他們圓夢。
1987年11月2日,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民眾赴大陸探親申請,結果十萬張申請表在半個月內就被領取一空。那個冬天,第一批老兵們終於踏上返鄉的輪船。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為了這一天,多少青絲成白髮,多少血淚書鄉愁。返鄉遊輪划過那道淺淺的海峽,船艙中,有人哼唱起帶著哀傷的民謠:「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