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法不僅是車手之間的較量,也是全世界車友的器材盛宴,從車手們使用的戰車上,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一段時間的單車器材發展潮流趨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整理了十條環法車手戰車中常見的器材設定,其實是在提醒各位車友,該升級你的愛車了。
1、寬胎
較寬的輪胎能夠獲得更好的抓地力、舒適性,更小的滾動阻力,已是公認的事實。在環法賽場上,24和25毫米是使用率最高的兩種外胎規格,我們看到很多團隊使用25毫米馬牌輪胎和閃電24毫米寬度外胎。崔克車隊告訴我們:「窄胎只會在計時賽中使用,主要是出於氣動性的考慮,剩下的賽段中,幾乎每位車手都在使用25毫米管胎,無一例外。」事實上,我們在車群中還是發現了一輛裝配著馬牌Competition PRO LTD 22mm窄胎的戰車,車主是綠刃車隊的亞當·耶茨。
2、更大的飛輪
在以前,11-23T的飛輪是大多數車手的默認選擇,只有在高山賽段車手們才會換成更大的飛輪。不過自從11速傳動系統出現以來,我們看到大多數車隊在飛輪齒數的選擇上,更青睞於11-27T和11-28T(Shimano規格)或者11-29T(Campagnolo規格),這樣「一飛走天下」的設定也為車隊技師省去了不少工作量。
3、未來是BOA旋鈕拉索鎖緊繫統的天下
無論你承不承認BOA 旋鈕的優勢,越來越多的鎖鞋公司在他們的新產品上使用BOA 旋鈕,越來越多的車手使用帶BOA 旋鈕的鎖鞋,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上圖是環法賽場上記者拍到的Shimano新款鎖鞋,用不了多久,Shimano粉們就可以有換鞋的理由了。
4、機械變速只是情懷
時至今日,電子變速已經佔據大環賽戰車的半壁江山,今天我們不再有「快看,那位車手用的是Dura-Ace Di2!」這樣的感嘆,反倒是一些明星車手,例如坎切拉拉和康塔多仍在堅守機械變速,但人家用的是「操作習慣」,玩的是「情懷」,我們學不來。
5、無碳輪,不競賽
器材黨可能注意到,環法賽場上幾乎見不到超低框輪組,即便應對殘酷的高山賽段,車手至少也會用到35mm框高的輪組。一方面,重量對於大環賽車隊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某些超輕戰車甚至需要加載配重塊才能達到UCI的限重標準,另一方面,隨著輪組工藝的精進,高框輕量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反應速度、踩踏剛性、氣動性成為車手們更看重的因素。無論怎樣,沒個碳刀怎麼好意思上環法?
6、空氣動力學
自行車運動中,車手輸出的能量大部分都用來對抗空氣阻力。許多廠家都致力於減少車架的空氣阻力,更小的迎風面積、更加流線的外形……當年GIANT和Specialized的「地表最快」之爭至今仍被車友津津樂道。Cannondale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專門氣動車型的品牌;即便如此,也對其經典的SuperSix Evo做了氣動性能上的修飾。隨著廠商對氣動架綜合性能的完善,一部分車手開始在山地賽段選擇使用氣動戰車,例如在今年環法第七賽段,達科車隊的康明斯帶著他的Cervelo S5在庇里牛斯山腳突圍奪冠,第十賽段,跨越庇里牛斯山,賽段冠軍馬修斯的坐騎同樣是SCOTT的氣動車型FOIL PREMIUM。
7、彎把類型
彎把類型多種多樣,但本屆環法最受歡迎依然是緊湊型彎把。緊湊型彎把並沒有誇張的DROP(下沉量)和REACH(延伸量),對於需要長時間、高強度騎行的車手來說更加友好。一些風格激進的車手仍然堅持使用傳統彎把,雖然背部的負擔會增加,但在他們眼裡,空氣阻力決定一切。
8、鋁合金仍有它的地位
根據外媒記者的觀察,大多數車手的彎把和把立是鋁合金而並非碳纖維。大環賽摔車是很常見的事情,在不可預測的碰撞中,鋁合金比碳纖維更加穩定可靠;另一方面,鋁合金車把較大的自重能夠幫助戰車遠離UCI的6.8kg限重標準,當然也有車友會選擇碳加鋁的搭配,例如卡文迪什就選擇ENVE碳纖維把立搭配PRO鋁合金彎把。
9、無處不在的氣動頭盔
與氣動車架一樣,氣動頭盔也越來越受車手歡迎。大多數頭盔廠商都有自己的氣動產品,並且不斷發展創新,圖中是捷安特今年推出的新款氣動頭盔,詳情可見:《拒絕悶熱——捷安特新款Pursuit頭盔》
10、整合
整合是空氣動力學的產物,也是各大廠商在氣動車型上的共同特點。為了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減少空氣阻力,廠商紛紛將零配件整合到車架組內,例如Trek Madone的隱藏式夾器,以及更加激進的Specialized Venge「 隱藏整流夾器」……
怎麼樣,你的愛車跟上潮流了嗎?要不要換一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