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與牛津一樣,是座令人神往的傳統大學城。劍橋大學在自然科學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頓、達爾文這樣開創科學新紀元的科學大師。60多位諾貝爾獎金得主曾在劍橋留下了足跡,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榮光。人們懷著敬佩的心情稱劍橋為「自然科學的搖籃」。
劍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發音「坎布裏奇」,就是劍河之橋的意思。這裏確有一條劍河,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向東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許多橋梁,所以把這個城市命名為劍橋。它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
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劍橋大學的學生。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
據傳說,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
大學的31所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例如,各學院可自行決定錄取學生(雖然這項政策在2003年曾被重新檢討過),並對學生和教職人員的福利及教學安排自主安排。他們可以任命自己的研究員或教授。很多學院都比較或非常有錢,但是劍橋大學本身卻資金短缺。
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和15世紀陸續建立,完整的列表見下,但是還有一些已經合並或不存在了。
1536年,實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學校解僱其研究天主教教規的教授們並停止教授「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從此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從宗教和神學轉為希臘和拉丁經典、聖經和數學。今天的劍橋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科學、人文學科。
劍河
乘船遊覽劍河是到劍橋旅遊的必遊項目,早在1702年就已興起的這項傳統活動在當地叫做「撐篙」(Punting),即漂流遊覽劍橋大學沿河景觀,欣賞舉世聞名的劍橋各學院後園(The College Backs)風情,途中經過數學橋、皇后學院、國王橋、三一學院、嘆息橋、格蕾橋等多個景點,美景如織,風光無限。
聖瑪利亞大教堂
登上123級臺階的塔,可以縱觀全城。大聖瑪麗教堂最享有盛名的是它的鐘聲。如果運氣好,也許可以碰到劍橋大學的變換鳴鐘手俱樂部正在進行完整的敲鐘表演。英國最著名的大笨鐘(Big Ben)的鐘聲也是仿造劍橋大聖瑪麗教堂的。大聖瑪麗教堂是1478年後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氣勢恢宏,拱廊極高,建有垂直線條的窗戶。這座大學教堂很早就是劍橋的市教堂了。
直到15世紀創建老學堂 (Old School),院長和院士們都是在大聖瑪麗教堂開會,大學將它的資料保存在這裏,可以說,那時候這裏是執政中心。一直到1730年,辯論、授予頭銜和大學的其它活動都在這所教堂裏舉行。大聖瑪麗教堂是英國的有移動式布道壇的少數幾座教堂之一,它可以從軌道上滑進主壇。登塔2英鎊。
國王學院
在英國劍橋大學裏,她也許最有名的學院:它的名字來自其創建者亨利六世,且在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其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標誌和榮耀。學院中庭的綠地上矗立著創造於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銅雕像,學院內富麗堂皇的一角被稱為「凱恩斯角」。這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是國王學院的校友。國王學院還湧現出包括政論家奈翁納德伍爾夫、哲學家和評論家路威士·狄更生、畫家鄧肯·格蘭特以及作家E. M. 福斯特等大師級人物。國王學院僅有部分對外開放,遊客不能隨意進入校舍以免影響學生作息,考試期間學院也不對外開放。
數學橋
走進皇后學院,可以見到一座古老的木橋橫跨於劍河之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數學橋,又叫作牛頓橋。相傳牛頓採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了這座橋,橋上沒有用一顆釘子。牛頓的學生認為:牛頓老師能做到的事,牛頓的學生也能夠做到。他們把這座橋拆了,可是怎麼也不能把這座橋不用釘子恢復成牛頓老師建築的原樣,最後不得不用釘子才重新將木橋架好。
佇立橋頭,清澄如鏡的劍河水,蕩漾著數學橋那多姿多彩的神奇圖案,那看似不規則、不經意的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居然都是牛頓在設計紙上經過周密策劃、計算而搭建而成,難怪有人說這座數學橋正是劍橋治學精神的象徵,無論誰在這裏都會對科學王國的神奇魅力充滿嚮往,對劍橋人那種生生不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執著而感到由衷的欽佩和敬重。
公交路線:
每半個小時就有一班快車從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出發前往劍橋火車站,約45分鐘抵達劍橋。非高峰時段的往返票價從29英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