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前,這些誤區不要採!

@ 2016-07-17

有句話說:3歲分水嶺會把孩子定型,關鍵是「3歲前」,除了「活下來」,還能夠給寶寶做些什麼呢。要是孩子智力沒有得到最大開發怎麼辦?孩子性格塑造的不成功怎麼辦?這些事情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很多高大上的事情我們也做不來,寶寶三歲前記得千萬別做這些事情哦,讓我們遠離育兒的誤區。

愛乾淨

寶寶一出生的皮膚如凝脂,媽媽覺得孩子的身體是最乾淨的。吃手指?啃腳丫?滿地爬?!這些動作都讓媽媽覺得非常臟。告訴你吧!在媽媽的眼裡,除了那張溫軟的嬰兒床,其實不管寶寶去哪裡都是非常臟的,所以寶寶就該乖乖躺著。

那麼身體機能還沒發育完全的孩子如何做到看世界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吮吸、觸碰還有各種試探來實現。如果你阻止了他,就是阻礙各種感官的發育。

因此,把他的小手洗乾淨,手指也不用害怕寶寶去咬,在地上鋪滿軟墊子,讓孩子想去哪裡就去那裡,清空「危險品」不要怕別的地方有很多的細菌,因為疫苗的本質就是病毒啊,媽媽不用太擔心了!

催命style

一般情況下媽媽餵孩子吃飯,餵一口,都會急著讓孩子嚼,再餵一口,說:「嚼!嚼完了快咽!」其實這個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孩子不是機器人,需要輸入程序,一些本領要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完成,我們大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等。

很多時候我們很著急,雖然我們希望孩子一夜之間長大,但是雞蛋從外面打破只能是食物,從裡面打破才是生命啊!因此要讓孩子自己來。

看著他自己吃飯,就算是孩子速度很慢;看著他自己穿衣服,就算是孩子總是穿錯,我們為什麼不能夠等等孩子呢。

立規矩

這也算?要是孩子不知道規矩的話,會很混亂的。東西總是扔的亂七八糟的。跟同齡小朋友玩也是連推帶打,總是和別人吵架,見了人也不說話,一直是獨立獨行的。

不過,這都是他的敏感期在作祟啊,扔東西是他在鍛煉手臂肌肉,兼辨別聲音,有時候是他自己特別的想法。

有一次在遊樂場,有個小朋友突然打了旁邊小朋友一下,他的媽媽急忙上來道歉,被打的孩子媽媽說:「沒事沒事,孩子在這個時候總是會這個樣子的。」對比媽媽生氣的情況,這是多麼有愛、有知識、有涵養的畫面啊!

尊重他的成長方式,只需要這樣。

以孩子為中心

曾經在思考,在「家有九鳳」的年代,孩子的天性可以得到釋放,哪裡像現在的421家庭,六個大人守著一個孩子,孩子被全方位的保護著,而且經常會有爭吵。而孩子總是被很好的保護著,被窒息的愛禁錮著,其實這樣孩子到了外面的環境根本生存不了。

可惜寸步不離的結果很多時候是耽誤了自己的事情,還幫了倒忙,要是以後你不圍在孩子身邊了,孩子就會非常失落的。

因此,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自己玩吧,不要總是去打擾孩子,這對他專注力的培養也大有裨益,但是也不能太疏於陪伴。

過分錶揚

孩子的任何進步,爸爸媽媽都覺得非常厲害,總是說「寶寶好棒!」「你好厲害!」的結果是孩子會慢慢知道其實自己並沒有那麼厲害,習慣了鮮花和掌聲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散場的落寞,所以孩子會過於在乎,承受力越來越差,甚至長大後也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自己。

挫折教育也是教育,要讓孩子學會認輸。「我的孩子好棒。」要在適當的時候說。

最好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最好的管制是無為而治。

三歲前,孩子的大腦發展的特別快,我們不用拔苗助長,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給足他們成長的空間,同時要讓孩子受到尊重。當然了,這一切都基於對自己強大基因的信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