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吊詭: 為什麼歷史上法國國慶日總是發生流血事件?今年又死了近百人!被詛咒的獨立日!

@ 2017-01-24

歷史的吊詭: 為什麼歷史上法國國慶日總是發生流血事件?今年又死了近百人!被詛咒的獨立日!

繼2015年11月法國巴黎發生爆炸襲擊之後,這一次國慶節又不太平。法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尼斯發生了一場恐怖襲擊。根據警方最新的報道,一名突尼西亞裔的尼斯當地居民駕駛白色貨車衝撞射擊,導致近百名當地居民和遊客死亡。一個好端端普天同慶的國慶節反而變成了一個血腥國慶節。

血腥的7月14號,這在法國歷史似乎並不讓人意外。

攻占巴士底獄

按照我們歷史課本上的解釋,法國國慶節來自於攻占巴士底獄的紀念日。1879年7月14號,巴黎的市民攻陷了象徵著皇家權威和壓迫資產階級自由的標誌——巴士底監獄。那一幅名畫《攻占巴士底獄》也成為了人們紀念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藝術品之一。

羅拜耳《攻占巴士底獄》

可是這個巴士底監獄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皇家壓迫還真是談不上。當時起義軍之所以想要攻占巴士底獄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強的號召力和標誌性,而是因為當時的起義軍手裡沒有兵器了。起義開始後的7月12日到13日,巴黎市民把全市的槍店和兵工廠的武器全部拿空,仍然不能夠做到人手一槍。緊接著,他們又洗劫了榮軍院裡的兵器庫,有了槍枝卻沒有彈藥。有好事者表示「巴士底獄裡面儲藏著大量的火藥和鉛彈」,他們這才下定決心衝進巴士底獄。至於解救裡面被皇家關押的政治犯則只是順便的好事。

可是當起義軍攻陷巴士底獄之後,他們發現裡面只有7個犯人(其中有一個色情作家,兩個精神病患者,三個偽造犯),說好的政治犯一個都沒有。不過這並不重要,大革命要的就是一個氣氛。公民兵搶下了巴士底獄的控制權、搞定了院內的火藥之後,就開始胡攪蠻纏。原本他們要將投降的典獄長洛奈侯爵送到市政廳去參加公民審判。然而在路途中人們實在是覺得不夠泄憤,就把俘虜半道上砍了頭——下手的還是一個屠夫。

可以說後來法國在國慶節期間經常爆發的各種騷亂和叛變,就是在國慶節的誕生里埋下了禍根。

巴士底日成為聯盟節

在人們攻陷巴士底獄之後,7月14日這個「巴士底日」成為了激進改革派的最愛。可是其中不必要的流血衝突讓保守派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們就創造了一個更為和平的紀念日。1790年7月14號,法國的第一屆聯盟節開辦。人們從巴士底獄一路遊行到巴黎戰神廣場,載歌載舞、燃放煙花,用和平的方式慶祝自己獲得了這個國家的自由和法制。按照現在法國官方的說法,如今的7月14日國慶節實際上慶祝的既是「巴士底日」又是這個「聯盟節日」。

可是和平熱烈的聯盟節也並沒有持續很久。所謂的聯盟節只辦了3年,人們被大革命掀起來的狂熱情緒很快就被羅伯斯庇爾等激進改革派所利用。聯盟節單純而美好的初衷被拋諸腦後,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大殺特殺。主張把聯盟節定為國慶日的溫和派被激進的雅各賓派到處追殺,法國的國慶節又開始陷入了一陣血雨腥風當中。

巴士底獄油畫

等到1880年溫和的共和派重新登上法國政壇指點江山,他們終於找到機會將自己最喜歡的7月14日(其實是為了紀念聯盟節)定為國慶節。可法國的這個國慶節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一戰」之前有很多外省拒絕參加慶祝7月14日的國家節日,這也使這個國慶節顯得非常尷尬。那麼7月14日的國慶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法蘭西民族共同記憶,並且在後來引發越來越多的騷亂的呢?這就要說到「一戰」了。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將自己心愛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了德國。巴黎協和廣場的八尊城市女神雕像中代表阿爾薩斯首府斯特拉斯堡的雕像甚至還被罩上了一層黑紗。然而「一戰」勝利之後,這一塊區域又被返還給了法國。法國政府特別有意在1919年7月14日舉辦了一場勝利大閱兵以慶祝法蘭西民族忍辱負重幾十年最後反敗為勝的輝煌戰績。借著這一場喜事,7月14日才算在法國人心中紮下了根,從「溫和派的國慶節」變成了「全民族的國慶節」。

然而,即使是進入了新紀元,法國國慶節也依然不太平。

新世紀騷亂不斷

1955年7月14日,一顆炸彈在法國殖民地摩洛哥首府卡薩布蘭卡一家擁擠的咖啡店門爆炸。隨後8名摩洛哥人提刀持槍在卡薩布蘭卡打砸搶燒,造成至少50人喪生。這一次事件的起因是摩洛哥人越發高漲的民族情緒。雖說隨後法國軍隊立即派裝甲部隊進行鎮壓,可反殖民浪潮並不會因為一次鎮壓被攔住。1956年3月,摩洛哥還是以這次恐怖襲擊為先導獨立了。

法國國慶節圖景

摩洛哥人之所以選擇法國國慶節這一天起事,主要原因就是法國國慶節的節日氣氛特別濃。比起歐洲其他國家的溫吞水國慶節,法國國慶更具有公民氣質。法國市民都很樂於參加這一場世俗的節日,走上街頭參加遊行、觀看煙花、品嘗美食。正是在這樣安靜祥和的氣氛當中搞出一些不和諧的音調才能夠使這些別有計劃的人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給法國政府一個難堪也是他們的一場政治豪賭。

21世紀,伴隨著大量進入歐洲的難民,法國社會治安變得越來越差,國慶節也似乎變得越來越危險。

2002年的國慶節,法國時任總統席哈克在凱旋門檢閱部隊時被人群當中突然衝出的一名男子射擊。所幸這名恐怖分子的槍法不准,沒有射中。否則在國慶閱兵時被恐怖分子開槍打死,這席哈克可就成為已開發國家第一人了。

2005年的國慶騷亂就更加無語。當時英國剛剛申辦成功2012年奧運會,很多左翼青年走上街頭焚燒車輛,使英國的國際形象和社會治安大降了一個檔次。英吉利海峽這邊的席哈克在國慶節接受採訪,說法國人熱情好客,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當天巴黎就發生了嚴重的騷亂:巴黎街頭有約200輛汽車在騷亂中被點燃,年輕人在巴黎郊區甚至築起街壘與警察對射,導致警察受傷、教堂被燒毀。

法國國慶節時的恐怖襲擊

2008年和2009年的國慶節也不太平。當年7月13日到7月14日晚間,全法都各有300多輛汽車被燒毀。當時法國才實施武器、爆竹限購的措施,但仍然不能阻止這些瘋狂的傢伙們表達自己的訴求。

早年間惹事的年輕人往往是一些左翼分子。他們希望國家能夠對年輕人、對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援助和關注,選在國慶節這一天惹事也是為了把影響最大化。而最近這些年,找茬的卻多是一些右翼分子。他們覺得法國政府接納了過多的外國移民,嚴重影響了土生土長法國人的生活質量。正如前文所說,這些人平時的言論不一定有人關注,但是在國慶節眾目睽睽之下搞個大新聞,就很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法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的譴責並不能阻止他們,法國政府的妥協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

但至於這一次,尼斯的騷亂則明顯帶有濃烈的恐怖主義色彩。這就不是法國人自己內部的問題了,牽扯到歐洲與激進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即使我們覺得法國人辦事有點不靠譜,也應該堅定地站在他們這一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