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藥,濫用傷肝
一般來說,藥物肝損害主要有兩種機制:一是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的直接毒性;二是個體對藥的特異反應。第一種主要與種類和劑量有關。第二種主要與體質相關。生活中,使用以下藥物需尤其注意傷肝問題。
艾葉 中醫認為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等作用。有些患者會用艾葉茶或艾附暖宮丸等中成藥來治療痛經,但不能長期、大量使用,甚至服用它來預防疾病。研究發現,艾葉中含有的一些揮髮油或水溶性物質,長期服用可以對肝臟造成損傷,嚴重時甚至出現肝硬化等疾病。一般建議的是,宜在經前3-5天開始服藥。連服1周,若症狀仍未緩解,應馬上停藥就醫。
苦參 苦參可以清熱燥濕,有些患者會長期自行服用苦參片,來自行治療濕疹與慢性下體發炎。但要注意的是,苦參片僅適用於濕熱蘊蓄下焦所致的下體發炎與濕疹,擅自服用可能耽誤病情,甚至過量而傷肝。遵醫囑長期服用的患者,應定期複查,一旦出現肝臟問題,要馬上停藥,必要時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白果 白果是銀杏樹的果實,有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有些老年哮喘患者,會喜歡撿路邊的白果泡茶喝。但未經炮製的白果核仁中還含有銀杏酸、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過量服用易導致腹脹,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肝中毒等問題。一般情況下,白果炒熟後可將大部分的苦杏仁苷去除,使毒性減低。可將白果剝殼後泡水一小時左右再加熱食用。但成年人一般一次不要超過10粒,兒童一定不要超過5粒。5歲以下兒童禁吃。易出血和身體虛寒者也不宜用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