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奶爸與您分享發熱寶寶經典退熱法

@ 2016-07-16

入夏以來,全國氣溫迎來一陣又一陣的熱浪,兒科發熱寶寶也越來越多起來,發熱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發熱寶寶的臨床處理,是每一位兒科醫生的基本功,同時,把發熱處理相關知識普及給更多的家長,以便家長們更好地照顧寶寶,也是我們臨床醫生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本文就臨床遇到的發熱寶寶處理經驗,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整理髮熱相關知識點,尤其是發熱寶寶的退熱經典處理方式,供大家一起學習參考。

1、體溫的測定:

一般認為直腸測溫是核心體溫的參考標準,但是為檢測方便,國內大部分醫院採用腋窩下測溫法,已經被普遍接受(腋窩溫度始終低於直腸溫度,但兩者絕對差值變異範圍大,臨床無標準轉換法則)。

我國《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指出,該年齡段兒童測量體溫時,電子體溫計及水銀體溫計測得差異值很小,考慮水銀體溫計在臨床上有被碰碎並發生汞中毒等危險,且電子體溫計一般在10元左右,筆者建議家庭、醫院使用電子體溫計,或優於水銀體溫計。

正常體溫範圍:≤38℃

直腸≈36.9——37.9℃(Core Temperature);口腔≈36.6——37.6℃;腋下≈36.2——37.2℃

發熱分級:(以腋溫為例)

低熱(37.5℃——38℃)中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41℃)。

2、發熱的利弊:

潛在的益處:溫度適當升高時,可能減緩一些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和複製速度,增強免疫功能。

潛在的危害:患兒感到不適,代謝率、氧消耗、二氧化碳產生增加,對心血管、呼吸系統要求增加,部分兒童有引發發熱相關性驚厥的風險。

3、臨床最常用的退熱藥:

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使用退熱藥的主要目的,在於改善不適的症狀(減輕家屬擔憂情緒)、減少不顯性體液丟失(降低脫水風險)、鎮痛作用等等。

有基礎疾病的兒童,如肝衰竭兒童避免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服用舍曲林、氟西汀類藥物兒童避免使用布洛芬。

對乙醯氨基酚

臨床上已有該藥的長期安全追蹤記錄,建議>3月齡的患兒,可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劑量為10—15 mg/kg(最大單次劑量為800—1000 mg),口服,Q4—6H(一般可降低1-2℃,30-60分鐘起效,3-4小時達到峰值效應,持續時間約為4-6小時)。

布洛芬

大於6個月齡的患兒,可服用,劑量為5—10 mg/kg(最大單次劑量為600 mg),口服,Q6H。(一般在可降低1-2℃,60分鐘內起效,3-4小時達到高峰,持續時間為6-8小時。)

對於兩者聯合用藥,國內外指南均指出是不必要的。但是在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3-4小時後,如果溫度仍然較高,且兒童不適症狀沒有得到改善,並且有退熱的需要時,部分專家建議將對乙醯氨基酚換為布洛芬,或者將布洛芬換為對乙醯氨基酚,交替用藥,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臨床處置方式。

其他退熱藥

阿司匹林(僅適用於風濕熱、川崎病,常規不使用);糖皮質激素類(不應作為普通退熱藥使用,因為對機體有害);阿司匹林賴氨酸鹽、普奈生(均不推薦常規使用)

4、冬眠療法:

超高熱、膿毒症,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有腦水腫時,可用冬眠療法,氯丙嗪+異丙嗪首次按0.5—1 mg/kg,配置濃度約為0.05—0.1 mg/ml,緩慢靜脈滴注30分鐘後,脈搏、呼吸平穩後,可等量肌注1次。如患兒躁動,可適當加用鎮靜劑,注意補充液體,維持血壓穩定,一般2-4小時體溫下降至35-36℃(肛溫),必要時每隔2-4小時可重複給冬眠靈合劑1次。

5、體外降溫

目前國內外相關指南均指出,體外降溫(如溫水擦浴)收益是短暫的,且容易引起患兒不適感。在需要足夠快速和充分降溫,單獨退熱藥治療後體溫未能完全達到要求的患兒,可考慮增加體外降溫方式作為輔助手段(一般建議溫水擦拭,30℃左右)。

通常沒必要長時間使用退熱藥,發熱持續超過4、5天,病程中發熱的最高點顯著上升或者出現新的症狀時,應該考慮是否存在其他診斷或者二重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