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啥不適應幼兒園?85%家長都忽略了這件事——

@ 2016-07-15

過了這個暑假,寶貝就要入園了。爸爸媽媽們開始做準備了嗎?

書包、水壺、毛巾……某通快遞在運中!√

吃飯——自理!穿衣服——自理!上廁所——自理!√

早上基本上不會賴床,晚上也基本上不會熬夜!√

看起來都準備好了,寶寶的生活習慣都逐漸調整成為「幼兒園模式」了,一切都大功告成,就等著寶寶上幼兒園了。

但這樣真的準備好了嗎?

No!

案例一

小番茄的媽媽最近有點煩惱,因為在老師的描述中,小番茄在學校的表現實在有點令人吃驚——她總是悶悶的,不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參加集體活動,每天悶悶地待在角落裡自己玩玩具。「可是小番茄原來不是這樣啊,她原來很開朗,經常把我們一家人逗樂……還喜歡跟著光碟跳舞……而且放學後她也會一下子撲過來,一點都看不出不開心……這是怎麼回事呢?」

案例二

童童媽媽最近總是被老師留下來單獨談話,因為童童在幼兒園經常打人——他一高興起來就要拍打別的小朋友,可偏偏他力氣比較大,總把小朋友拍哭。童童媽媽非常苦惱:「他在家就這樣,說過好幾次了,不能打人,沒用;威逼利誘什麼招都使過,都沒用……」現在大家都躲著童童走,一些家長甚至在童童背後指指點點。童童在幼兒園越來越孤單,沒有朋友,也沒有同學願意和他交往。

這兩個孩子看起來性格不同,一個內向,一個外向;一個安靜,一個好動……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會和小朋友交往。

孩子的許多被認為「無師自通」的能力其實都要家長來教——社交能力就是如此,需要良好的環境和正確的培養方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寶貝不想社交、不會社交,從近處說,很容易被討厭、忽視,甚至欺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從長遠來看,也有可能因為「人緣不好」而喪失機會,對寶貝今後的人生髮展極為不利。

聽起來後果非常嚴重,但現在準備一點都不算晚。歪歪兔育兒老師這就為您支幾招:

第一招:通過遊戲教寶貝一些簡單的社交方法

遊戲在幼兒階段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長和寶寶可以在家中模擬寶寶可能遇見的各種場景,如打招呼、再見、不小心碰到別人、一起玩玩具、買東西、借與還、表達情緒等,讓寶貝逐漸學會正確應對。

此外,童話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歪歪兔社會交往系列圖畫書》中,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乖乖羊剛搬到布丁鎮,她常常覺得孤單,於是她給願望仙女謝了一封信,請求她送給自己幾個朋友。但願望仙女只送給了乖乖羊一個小盒子,裡面放著找朋友的秘方……

第二招:沒事別宅在家,盡情地去玩吧!

家長在寶寶1歲以後,可以多帶寶寶出門去玩,從樓下的小花園,到商場裡的遊樂場所,寶寶都可以盡情地去玩。千萬別怕寶寶被其他小朋友抓、撓、踢,因為寶寶的康復能力要比成年人強。多出門玩幾次,寶貝可以很快適應有許多陌生小朋友的環境,並開始摸索著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自己解決問題。

另外,大量運動也可以釋放掉寶貝的多餘能量,讓寶貝「表達情緒先動手」的情況逐漸減輕。如果可以和寶寶同學的家庭一起來一場「親子游」,還可以為寶寶種下幾個「種子朋友」呢!

第三招:別「替」寶寶交朋友

不懂得社交的小朋友,有一部分是不知道如何社交,但願望還是有的,而另一部分小朋友連去和別人打招呼的想法都沒有。這樣的小朋友,幾乎都有這樣的一位媽媽——

「寶寶,快,跟小妹妹說:妹妹好!你問問她:妹妹,你幾歲了呀……誒,這孩子,怎麼不說呢?」

時間一長,寶寶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社交是大人的事,我是小孩子,跟我沒有關係。」

媽媽這樣做,看起來是在用心良苦地教寶寶進行社交,但卻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社交需求、社交方式。這種社交方法的「傳授」可以在家中進行(參見「第一招」),並引導寶寶在公眾場合自己用起來,如通過提醒家中遊戲的場景,來讓寶寶想起應該做什麼。但千萬別「替」寶寶交朋友,否則會打消寶寶交朋友的積極性。

第四招:正面標籤適量貼,負面標籤不要貼

「貼標籤」是家長經常注意不到,卻可能對孩子產生極大影響的行為。因為孩子最初的自我評價來源於成人,尤其是父母。如果父母為他貼了負面的標籤,他就會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逐漸往相應方向發展。因此寶寶出現交往行為時,家長應及時誇獎,並為寶寶貼正面而恰當的標籤,如「活潑開朗」、「樂於助人」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正面的標籤也要適當貼,如果寶寶沒有出現類似的行為,而被貼了相應的標籤,長此以往,寶貝就不會再相信這種「標籤」,從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五招:用童話故事為寶貝樹立榜樣

相對於抽象的說教、講道理,生動的童話可以讓寶貝產生代入感,比講道理更有效,在《歪歪兔社會交往系列童話書》中,就有這樣的一篇故事——

乖乖羊來到幼兒園後,她總是抱著她的布娃娃,遠遠地看著別的小朋友做遊戲,自己卻不願意參加。後來,幼兒園裡出了一件事,她終於決定鼓起勇氣,開始融入到幼兒園的集體中去……這是什麼事呢?

相信如果寶寶可以聽懂這個故事,就一定會有所啟發。

第六招:限制使用電子產品

無節制使用電子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對兒童的危害已經廣為人知。除了近視、肥胖、注意力不集中之外,無節制使用電子產品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對社交的渴望與興趣,同時也無法讓孩子實踐社交方法。因此,家長應該限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內容。同時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在家中(至少在孩子面前)儘量少使用電子產品。

第七招:把對寶寶的關注分享給其他家人

有這麼一些小寶貝,他們牴觸幼兒園,不願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並不是因為無所適從,而是覺得自己被大家忽視了。而這樣的寶寶往往在家中都是「小太陽」:爺爺寵,姥姥疼;什麼好吃的買回來,都要他吃第一口;有了進步,一定會換來全家人長達好幾天的「驕傲」;即使犯了一丁點小錯誤。當這樣的寶貝到了幼兒園,發現老師不會永遠只叫他回答問題,小朋友也不是永遠圍著他轉,其失落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把對家人、對彼此的關心、愛護用比較明顯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寶寶知道自己並不是家庭的中心,家人的關注與愛,他不能一個人獨享。此外,如果寶寶為了「求關注」而故意有「突出表現」(好的或壞的),獎勵和懲罰點到為止就可以,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冷處理。

作為「大情商」的重要項目之一,社交技能在如今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社交能力恰恰是從2歲左右開始發展,並在幼兒園階段開始形成的。試想,如果寶貝能有幾個從幼兒園就非常要好的「閨蜜」、「發小」,那將是什麼都不能換取畢生財富。因此,抓住寶寶的「社交能力發展」關鍵期,就從入園準備開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