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距離挑戰賽的零失誤法則 怎麼做才是騎得聰明,哪些狀況又容易肇生危險?
雲嘉南333挑戰賽,首日路線已展現難度。總爬升達到2,300公尺,分布在136公里的總里程當中。對車友來說,是一條相當完整的挑戰型路線。
單車時代也在進站後,採訪到本日最速的Fuji-Step車隊,由教練蔡韶宇和我們分享挑戰心得:
一、尋求能力相當的合作夥伴
「不管是不是爬坡型選手,爬坡一定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跑,假如硬跟,很容易把自己拉爆。」至於跟與不跟?不妨試著與前方選手的踩踏節奏同步,問題的解答也就不遠。開掉的話也不要緊,因為後方還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比起獨推,合作會讓旅程更輕鬆愉快。
賽場上,原先不認識的彼此,都可以成為合作的夥伴
二、經驗豐富的隊友領軍帶隊
就一般車友而言,只要在阿里山公路與內山公路的長爬坡後,還能跟上集團的腳步,進入丘陵地相互輪車,即可取得優勢。以Fuji-Step車隊為例,經驗豐富的車友,在下坡路線能展現截彎取直的功夫,每每布陣在集團的前緣,陣中老經驗的丁正昌正是這樣的角色。
集團中帶頭的成員,經常是經驗最豐富的一位
三、在丘陵起伏中找時間休息
面對起起伏伏的丘陵地,下坡後,假如接續的爬升里程不長,車隊會選擇加速帶過;倘若目測的山勢無法速戰速決,成員們會轉以順下為主,同時在此稍事休息,為接續的主菜做足準備,策略按照路線有所不同。
目測前方路況,有助判定丘陵地下坡的休息與否
四、平路的突發狀況不可輕忽
而就小宇教練觀察,車友最常發生意外的路段,反而不是下坡,而是平路。「因為不熟下坡的車友會減速,當速度慢下來,摔車發生的機率自然降低。但面對平路的突發狀況,每位車友的反應和經驗都不同,相互影響的機會也更大。」
由於各自的經驗與反應不同,遭遇突發狀況得特別小心
五、職業車手推薦的護身倒法
假如真的不幸發生摔車意外,護身倒法會是第一時間,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維持雙手抱頭的姿勢,用身體有肉的地方,來消化前進的能量,而不是和路面硬碰硬;同時,護住頭部的動作,也能減輕後方追撞的傷害,這,是前職業車手傳授給我們的安全之道。「集團的運作方式,就是讓大家都輕鬆,不過,危險也是大家都危險。」小宇教練補充。
真正遇到危險,也要知道怎麼做才能降低傷害
最後教練也和我們分享,他在挑戰賽觀察到的三大危險,車友們不妨謹記在心:
挑戰賽危險之一:無預警急停
最常見的危險動作,莫過於在行進間突然急停、脫卡、按煞車。由於反應的時間太短,再怎麼身經百戰的選手,也往往會在此時中招。尤其在參與這種大型挑戰賽時,這是車友必須避免的危險動作。
挑戰賽危險之二:下坡慢速蛇行
即便下坡速度不比職業車手,一般車友也應該了解外側入彎、內側出彎的基礎概念,如此一來,就不容易闖入其他用路人的動線。在挑戰賽當中,不乏有車友在下坡慢速蛇行的狀況,容易遭閃避不及的候車追撞,在高速的自行車運動當中,不可不慎。
挑戰賽危險之三:路肩的青苔
無論是爬坡或下坡,在陰影處的青苔,是車友們騎乘當中不可輕忽的風險。假如你/妳也是習慣靠邊騎的騎士,爬坡時遭遇青苔,容易導致車手把打滑,下坡時,更可能直接滑出車道之外,我們常常輕忽的這一塊,反而比看得到的落石還危險,是教練的切身之痛。
路旁兩側的陰影處,可不見得是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