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車的基礎設定原則 速度 是選手的唯一考量!!!!!

@ 2016-07-15

計時車的基礎設定原則 速度 是選手的唯一考量

「計時車的設定原則為何?」

一般來說,計時賽的里程,都在50公里以內。與三鐵選手不同的是,自行車並沒有路跑項目,因此就是在短距離的賽段中精銳盡出,速度,是選手的唯一考量。

雖說使用的車款相仿,在設定與調整方面,三鐵與計時項目仍略有不同

坐高設定較公路車略低

值得一提的是,當身體盡可能呈現空力騎姿,背部肌群會呈現緊繃,坐墊高度亦須較平常設定略低,這和我們彎腰時會想屈膝,是相同的道理。在計時車上趴得越低時,Fitter會將坐墊設定同步下修,舒緩車手的後側肌群。

坐墊前移成就最速取向

理論上來說,坐墊的位置在UCI的規範下,會盡可能向前推;不僅如此,在騎乘當中,選手也會選擇使用坐墊前3分之1的位置,讓踩踏以前側的肌群為主。就像短跑選手一樣,膝蓋轉點距離踏板軸心越前,往後蹬的力量越大,迴轉的運作也越流暢,速度自然就會越快。透過設定改變選手的重心,是計時賽的戰略考量。

速度越快、耐力就會越差,因此也會依據競賽的里程調整

手部設定力求輕鬆省力

再來我們談到選手的上半身。

前臂之於車手把,約在手肘前方兩指的距離,當選手在這個姿勢,前臂呈現水平,不用花太大的力量抓握變把,能全神貫注在踩踏上頭,為最輕鬆、省力的設定。在此同時,打平的雙臂縮減了前三角的受風面積,對於速度的提升也有幫助,只要觀察車手手臂肌群的出力,不難探出端倪。

一般Fitter建議的手部設定

也有少部分車手呈現前傾的姿勢,但會耗費比較多力氣支撐上半身

騎姿比較特殊的Cadel Evans是登山車選手出身

「選手的計時車,在設定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絕大部分是因為個人的習慣。」在競賽當中,選手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雙手盡量夾緊、身體盡量縮小,讓中間的空間越小越好,短期內感受不到太大的痛苦。但隨著里程拉長,越aero的姿勢越不舒服,假如時間在45分鐘以上,對車手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

同場加映:不見得使用TT車的計時賽

由於計時車的幾何為平路取向,包含全車重量,與計時把的設計考量,並非以爬坡為出發點設計,因此部分賽段,不乏選手使用公路車加裝休息把的變通之道,或者選擇在賽段中更換戰馬的策略,以換取更好的空力效果,對於關注國際賽的你,對於這點肯定不陌生。

下一篇,我們繼續帶大家了解,一位好的計時賽選手,需要有哪些特質!

因地制宜,計時車不見得都是職業車手的首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