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針對中國與汶萊、柬埔寨、寮國達成的南海問題四點共識,兩位新加坡巡迴大使分別表態,王景榮認為中國"像在干涉東協內部事務",比拉哈里認 為"這顯然可以解讀為分化東協(東協)的手段"。
雖然新加坡外交部後來回覆中方"新前外交官有關言論完全是個人看法,不代表新加坡政府的立場"(劉振民 語),但擅長外交辭令的資深外交官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顯然體現了新加坡乃至更多東協成員國的某些內心想法。
這涉及到東南亞整合過程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對東協成員國來說,當"維護東協的統一立場"與"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不兼容時,如何處置?
長期以來,這並不是一個問題。"東協方式(ASEAN Way)"是處理這個矛盾的準則:它允許東南亞國家以自己覺得比較舒適的方式落實整合進程,不追求快速的機制化;東協不干預成員國內政,只有當成員國協商 達成一致後,才把整合進程即機制化程度推前一步。這體現了東協的利益取向:成立東協、推進東南亞國家的整合是為了增進成員國的利益;東協利益不凌駕於成員 國利益之上,尤其是在涉及成員國重大利益時。隨著東南亞整合進程的發展,特別是2015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建成後,這個矛盾日益凸顯,要求成員國為了東協 整體利益而讓渡國家利益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處理與非東協成員國關係時,越來越強調東協的統一立場或團結一致。
但是,南海問題非常複雜,具有多面性:南海爭議島礁的主權歸屬與爭議海域的海洋權益(如海洋劃界),屬於南海聲索方之間的事務;南海的和平與穩定是 東協最為關注的地區安全事務;區域外的南海使用國也對南海問題高度關注。就東協而言,希望在南海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在南海問題上強化統一立場來推 進安全共同體建設。
問題在於如何平衡"統一立場"與"成員國利益",尤其是在安全領域。很少人會認為"成員國利益"應該無條件服從於"統一立場",但成員國可以在什麼 問題上、以及在何種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同的東協成員國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印尼正努力扮演東協領導者的角色,新加坡則有"東協軍師"的稱號,因而兩 國偏向於維護統一立場。2012年東協外長會議後印尼外長進行的穿梭外交,以及此次兩位巡迴大使此次表態,都與此有關。其他成員國固然不反對整合進程,但 一定程度上更在意自身的利益,特別是,不願意以高調方式處理南海爭端這個安全議題。比如馬來西亞與汶萊就更願意以低調的方式、通過雙邊途徑處理南海問題, 越南在南海問題上也與中國保持多層次的頻密溝通以管控分歧。
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非聲索國更是不希望南海問題影響自身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在戰略、安全、經濟等方面與中國關係非常密切的寮國、柬埔寨。 那麼,他們有沒有權利對東協在南海問題上的統一立場說不,尤其是菲律賓力主用高調方式處理、一些國家對此表示支持的情況下?這取決於他們對不同國家利益的 衡量,而非其他東協國家的利益與政策偏好。
東協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建設政治與安全、經濟、社會文化三根支柱,最終建成高度一體化的復合性地區共同體。2015年底建成的東協經濟共同體為此奠 定了基礎。但東協內部經濟依存度才25%左右,許多成員國彼此間的經濟依存度小於對外依存度。而另外兩根支柱的建設更屬於長遠目標。也就是說,東協的一體 化程度尚不高,能為成員國做的事情有限,成員國的安全保障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成員國自身的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協整合的優先順序應該是:經濟、社 會與文化、政治與安全。其整合成員國乃至東亞地區經濟的努力也容易獲得呼應與支持,典型如RCEP。而一旦涉及安全領域,就很容易遭到挫折。東協並沒有形 成安全共同體的雛形,連馬凱碩所說的"明朝花瓶"都算不上。
東協成員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選擇,根本原因不在於外來壓力,而在於其自身的利益訴求。如果中國的說服工作不符合東協成員國的利益,他們不可能支持 中國立場或者保持中立。歐洲一體化程度遠高於東協,但成員國的行為依然是國家利益優先,以對伊拉克戰爭為例,美國強烈要求歐盟國家與北約成員國予以支持以 增加戰爭的正當性,但以波蘭為代表的所謂新歐洲表示支持,而以法德為代表的所謂老歐洲則反對。他們的行為主要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的壓力乃次要因素。 很少有歐洲國家說,美國區分新老歐洲的做法是在分化歐洲。不明乎這一點,就可能在判斷東協成員國的南海政策選擇時,出現本末倒置,至少是主次不分。
關於中國"分化東協"問題,聽起來中國顯得非常不地道。仔細一揣摩,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如果東協成員國是在謀劃支持中國之舉,中國斷不會採取任何 措施。如果東協成員國正在抱團採取對中國不利的行動,中國應該放任不管麼?顯然不現實。對於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此類舉動,中國都會採取措施"拆擋",至 於東協國家將其理解為中國施壓,那是基於東協本位的理解,中國的做法是任何處在類似情況的大國都會採取的行動,不可能因為照顧東協的外交一致性而例外。因 此,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說服、遊說乃至施壓,以便儘可能多的國家不要採取這類行動,乃正常舉動。4月份"四點共識"的達成,以及6月20日柬埔寨首相洪森首 相表態不支持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的結果,說明這些國家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決定支持中國,至少保持中立。而其他東協國家,包括新加坡,決定採取 對中國不利的立場。這種情況下,中國強調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問題,意在對某些東協非聲索國表示不滿。
雙軌思路中有"南海的和平穩定則由中國與東協國家共同維護"的表述,表明中國同意:東協作為整體可以在南海的和平穩定方面發揮作用。這是中國南海政 策的一大調整。現在又強調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問題,是否矛盾?或者中國立場後退了?可能並非如此。中國希望東協作為整體發揮的是建設性作用,這 包括東協發揮作用的方式。與COC有關的落實《宣言》高官會等方式,中國完全能接受。而東協成員國抱團公開施壓的方式是中國不能接受的。當一些東協成員國 不願意這麼做,另一些東協成員國卻試圖把其意願強加給別人時,中國當然必須表明立場,並展示對一些東協成員國的支持。畢竟,對抗性的方式只會導致南海局勢 的升溫,而不能真正推進南海問題的解決。
還有一點值得重視。這就是中國的外交風格:注重面子,吃軟不吃硬。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李光耀對這一點把握得很好,因此他在兩岸之間遊刃有餘。而 他之後的新加坡領導人則不時拿捏失准。台海兩岸不時對新加坡的某些行為表示不滿,就與此有關。依據兩位大使的邏輯,中國是否可以推斷,他們是在"東協統一 立場"為籍口,挑撥、破壞中國與一些東協成員國的雙邊友好關係?
當然,兩位巡迴大使的講話不代表新加坡官方立場,但他們的講話,有比較強烈的"東協統一立場至上"的味道,這連新加坡自己都做不到,何況也無助於複雜的南海問題的解決。
當然,中國的南海政策也有不足之處。作為追求和平崛起的大國與最大的南海沿岸國,中國的南海政策不能僅僅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兼顧各方利益。而牽頭謀劃出大致上兼顧所有聲索方利益訴求的爭端解決方案,對中國來說既是大挑戰,也是硬任務。
總之,東協方式遠遠沒有過時;東協成員國有權在涉及重大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拒絕接受"統一立場";東協的整合進程將會繼續,也應該得到包括中國在內 的東亞國家的支持,但東協尤其是某些成員國在安全議題上謀劃"東協統一立場"時應該謹慎從事,避免設定過高目標;具體到南海問題,東協要注重發揮作用的方 式,避免公開對抗之舉;至於"中國分化東協"之說,乃經不起推敲的誤導性言論,且有"東協統一立場至高無上"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