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些妄為吃貨!來到吉隆坡絕不能錯過的14大美食

@ 2016-07-14

吉隆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大都會,美食同樣百花齊放,馬來傳統美食、中餐、印度餐,還有馬來西亞的特色——娘惹餐 (一種由中國人與當地馬來人結合的後代峇峇娘惹所衍生的料理) 。難怪有人說,這裡的人特別幸福,早餐吃馬來椰漿飯,中餐吃中華麵食,晚餐吃娘惹餐,宵夜吃印度煎餅,一天吃遍各種族的美食。

如果你來到吉隆坡,千萬不可錯過這14種美食。沒吃上三五七種,都別跟你的家人、同事或身邊損友說你到過吉隆坡!

1. 海南咖啡+加椰土司+生熟蛋

這是馬來西亞華人最經典的活力早餐。只要是華人經營的老咖啡店,必定都能找到。點一杯海南咖啡,一定要配一份加椰土司,加椰 (或加央) 即是椰子醬,用蛋黃、椰奶、砂糖和班蘭葉慢火熬製成的抹醬,一般用來配麵包或糕點吃。

如果你不愛甜食,可以換成生熟蛋配烤麵包。兩顆半生熟蛋敲在兩片烤麵包上,滴少許醬清,灑些白鬍椒粉,水嫩雞蛋配香脆烤麵包,即美味又營養。

小編小貼士:

馬來西亞的雞蛋很安全,大可放心食用。

2. 椰漿飯

也直譯「辣死你媽」 (nasi lemak),這可是馬來西亞的全民美食,一般賣早餐的路邊攤都能找到,用香蕉葉裹著放在籃子裡賣,白米飯、參峇辣椒醬、香脆花生銀魚 (馬來西亞俗稱「江魚仔」)、切塊水煮蛋和青瓜,是最經典的組合。豪華版本會再加上一塊仁當雞 (椰漿咖哩雞) 或香料炸雞,水煮蛋換成荷包蛋。白米飯用椰漿蒸煮,粒粒分明,特別香濃,而辣中帶甜的參峇辣椒醬則是椰漿飯的精髓,一道椰漿飯好不好吃,參峇辣椒醬往往起著決定性的角色。

小編小貼士:

如果你發現桌上有三角型的香蕉葉包,這是最傳統的椰漿飯。隨手拿一包打開來吃吧!結帳時店家會一塊兒計算。

3. 印度煎餅

同樣是馬來西亞國食,也有稱「印度飛餅」或「印度甩餅」,故名思義一般都是印裔在賣。如果你看見一位印度大哥在拋車輪般大的麵皮,別以為他在賣比薩,那是印度煎餅。被印度大哥又甩又拋、薄如紙巾的麵皮會再折幾折,煎了之後再捶兩下出氣才算大功告成 (我會說這是舒解壓力的工作麼),印度煎餅的中心會形成一種千層酥的口感。

小編小貼士:

印度煎餅一般配咖哩或鷹嘴豆咖哩,你也可以改配砂糖 (這叫roti gula) 當甜點吃,又是另一種美味——小編個人就偏好這款;還可以配煉乳,稱 roti susu。

4. 拉茶

吃印度煎餅,少不了一杯拉茶。這其實就是奶茶,沖泡時還要像耍雜技一般用兩個杯子接 (拉) 茶,因此得名「拉茶」。拉茶可不是圖個好看或搞噱頭,那是為了讓奶茶在送到客人手裡時不會太滾燙,同時也可以衝出泡沫來。一杯拉茶配一片印度煎餅,這就是馬來西亞各族人最經典的下午茶。

小編小貼士:

印裔同胞嗜甜,如果拉茶對你來說甜了些,下次可以要求少糖。

5. 紙巾煎餅

印度煎餅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口味——加雞蛋、洋蔥、沙丁魚、黃油等等等等,其中一款變身千萬別錯過,那就是長得很像巫師帽的紙巾煎餅 (roti tissue),因薄如紙巾而得名。這款是甜的,製作時會灑上砂糖,上桌前再淋上煉奶,吃的時候一層一層撕下,薄薄脆脆的會讓你吃不停口!

小編小貼士:

紙巾煎餅一般比較甜,份量也挺大,跟朋友一塊兒分享吧,越多人越熱鬧!還有,紙巾煎餅是很好的拍照道具,但也別顧著拍照顧著玩,放涼了煎餅就不脆,不脆就不好吃啦!

6. 肉骨茶

一種用排骨熬中藥材的肉湯,「茶」字全因發音所產生的誤解,肉骨茶本身並沒有茶葉。這是南下的華人先輩作為苦力的補品,如今已演變成深受大家喜愛的料理。一煲熱騰騰的肉骨茶,再配上一碗白飯,就是美味的一餐。

肉骨茶在馬來西亞還分兩派:福建派口味重,色澤較深;廣東派湯色淡,藥味較濃。後來還興起「干肉骨茶」,把湯煮成濃稠的肉汁,再添入枸杞、辣椒干、魷魚等,吃起來口味更重。如果你剛好兩種都遇上,不妨一起點來試試,看自己更愛哪一種。

小編小貼士:

一定一定要點炸油條!把切塊的炸油條稍微一泡馬上取出,油條外皮依然酥脆,咬下湯汁溢出,絕對是天下美味!

7. 亞參叻沙

酸酸辣辣的亞參叻沙 (asam laksa) 絕對是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不但材料多,製作工序也多,混合魚肉、姜花、南姜、紅蔥頭、魚肉、辣椒、羅望子、亞參果片等熬製成湯,吃時再配上黃瓜、鳳梨、洋蔥、姜花、薄荷葉等等,還要加入一湯匙的蝦膏以帶出甜味。

括囊多種本地食材,淋上用多種本地材料熬制的湯,一碗亞參叻沙可說是集合了馬來西亞食材精髓的在地美食。而且材料多,卡路里底,怕胖的妹子也可以放心吃一碗。

小編小貼士:

吉隆坡茨廠街下午4點開始,有個賣亞參叻沙的攤位,不但湯厚味濃,還能吃到塊塊的魚肉,吃貨千萬別錯過!

8. 咖哩叻沙

又稱咖哩面 (mee curry),是在地娘惹料理,最大特色就是咖哩湯加了椰奶,讓湯頭更香濃。一般咖哩面都會配上魚丸、豆腐卜、豆芽、血蚶,再加一小把薄荷葉,有的地方甚至還能找到豬血塊。馬來西亞人嗜辣,吃咖哩面還要配參巴辣椒醬才夠香。

小編小貼士: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茨廠街亞參叻沙嗎?同一個攤位,他們的咖哩叻沙也很贊噢!

9. 豬腸粉

香港朋友肯定對豬腸粉不陌生,這米漿蒸煮成的粉條,是由早期中國南方移民帶到馬來西亞,後逐漸演變成本地吃法。與香港豬腸粉不同,馬來西亞這裡的不包餡料,吃時只淋醬汁,灑上芝麻,主要吃的就是滑溜溜的腸粉。

在吉隆坡吃豬腸粉,你能找到甜醬、腌青辣椒和咖哩湯,其他州屬還能找到更多不同的醬料,青菜蘿蔔各有喜好,但無論哪種醬料都離不開豬腸粉。滑溜溜的豬腸粉,吃起來非常順滑,呼嚕嚕的可以一下光碟。

小編小貼士:

茨廠街菜市場有一條叫「中華巷」的美食街,豬腸粉很滑嫩非常好吃。如果你識路或有當地友人帶路,富都 (Pudu,也稱半山芭) 美食街,咖哩豬腸粉會讓不愛豬腸粉的人也深深愛上,欲拔不能。

10. 紅豆冰+煎蕊

馬來西亞天氣炎熱,所以這裡的人流行吃冰,而當中最受歡迎的兩種冰品,就是紅豆冰和煎蕊。紅豆冰的材料很多,一般離不開紅豆、罐頭甜玉米和烤花生,再淋上煉乳和紅花糖醬,豪華版的會加一球雪糕。

煎蕊 (cendol) 也叫晶露、珍多冰,材料比較簡單,只有椰奶、椰糖、紅豆和一種用班蘭葉汁做成的、類似台灣米苔苜的綠色粉條,豪華版的可以加糯米或罐頭甜玉米,甚至還有最近興起的榴槤泥配煎蕊。吃的時候先是冰沙,當刨冰開始溶化,就成了喝甜湯,無論是吃還是喝,在炎熱太陽下能來上一碗,真是沁涼心扉呀!

小編小貼士:

大馬人稱紅豆冰為ABC,如果你看見攤位的餐牌上有ABC,別懷疑,那就是紅豆冰。

11. 榴槤

馬來西亞人重口味,連水果也是最重口味的榴槤當選「果王」。每逢7至8月榴槤季節,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賣榴槤的地攤,還有小販推出「榴槤吃到飽」,榴槤控們就會呼朋喚友聚集在攤位,現剝現吃最滋味,一邊的榴槤殼也堆成了小丘,這可說是馬來西亞的一大特色。

如果嫌單吃榴槤太普通,不妨來點不同的——榴槤甜點。除了上面提到的榴槤煎蕊,到處還能找到各色各樣的榴槤甜點,好比:榴槤雪糕、榴槤可麗餅、榴槤撻、榴槤蛋糕、榴槤泡芙、榴槤麻薯等等。

小編小貼士:

馬來西亞最高等級的榴槤是貓山王和D24,前者肉包小但香味濃郁,帶酒味更是銷魂,後者肉包略大,肉質滑嫩飽滿。

12. 娘惹糕點

娘惹是馬來西亞特殊的族群,雖然人口不多,但娘惹料理卻占極重要的一席,娘惹糕點更是馬來西亞甜點的代表。娘惹糕種類之多叫人眼花瞭亂,有蒸、有炸、有烤,有甜、有咸、有辣…… 材料一般離不開糯米、糯米粉、木薯粉、綠豆粉、椰奶、椰絲和班蘭葉,甜的娘惹糕色彩鮮艷,鹹的娘惹糕一般以蕉葉包裹,你很難不會錯過它們。

娘惹糕種類太多,這裡介紹幾個,如果看到一定不要錯過:

藍花糯米飯 (pulut tatai) -- 藍色糯米是用天然藍花染色,味咸,配加椰 (大馬特產) 吃;

達蘭糕 (kuih talam) -- 上層是帶鹹的白色椰奶,下層是帶甜的綠色班蘭糕,吃起來甜甜鹹鹹;

椰糖糯米糍 (ondeh-ondeh) --

裹著椰絲的淺綠色糯米糍,咬開會有爆漿椰糖,所以要「一口吃」。

如果你愛咸糕,別錯過香辣蝦糯米卷 (rempah udang),糯米內餡是帶辣的蝦米椰絲,再裹上香蕉葉,放到碳上烤,吃起來特別香。

小編小貼士:

看見五顏六色的娘惹糕,別太興奮各個顏色都點一遍,一來娘惹糕吃多會膩,二來由於材料相似,口味也相近。不如儘可能點不同形狀的糕點,長得越不同越好,才有機會嘗到不同口味的娘惹糕。

13. 沙爹

馬來西亞烤肉串,是最受歡迎的街頭小吃之一,通常是巫裔在賣,常見的有雞肉和牛肉,腌制過的肉塊串在竹籤上,用碳火燒烤,再沾一種特製的花生醬吃。還可以加點馬來飯糰 (ketupat),搭上店家付贈的生青瓜和洋蔥,就是一道充滿南洋風味的烤肉串了。一家好吃的沙爹攤位,除了看烤肉串,還看他們的花生醬,甜中帶辛辣,濃稠得能看到花生顆粒,並帶著花生香氣,吃的時候必須可以用烤肉串帶起厚厚的醬汁,這才是好吃的花生醬——因為常搭配沙爹,本地人也稱為「沙爹醬」。

小編小貼士:

沙爹一般是雞肉和牛肉,一些由華人經營的還會有豬肉串和烤豬腸。

14. 囉惹

囉惹是rojak的譯音,意思是「統統混在一起」。馬來西亞天氣炎熱,除了紅豆冰和煎蕊,水果也是很好的解暑選擇,不過大馬人重口味,吃水果要拌黑嚕嚕的醬,於是有了囉惹。囉惹常用的水果一般離不開黃梨、番石榴、青芒果,還有青瓜和沙葛,切塊淋上一陀又黑又濃又稠的醬 (本地人稱「囉惹醬」) ,那是一種混合蝦膏、峇拉煎、椰糖、黑醬油、甜醬、小辣椒等材料的醬料,再灑一把花生米,咸中帶辣,甜中又帶鮮,形成一種風味獨特的大馬版水果沙拉。

小編小貼士:

囉惹要現點現吃,如果可以搭配蝦餅吃,味道更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