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破解南海仲裁 對美開戰是下下之選

@ 2016-07-13

當前,隸屬於第五航母打擊大隊的美軍斯坦尼斯號正在夏威夷參加中美環太演習。僅有里根號攜一艘巡洋艦與一艘戰鬥支援艦游弋南海附近。

中國破解南海仲裁 對美開戰是下下之選

7月12日,持續三年的由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單方面應訴、且有美國背後主導的南海仲裁有了結果。儘管人們對仲裁結果必定會「打著公正的幌子,挑戰中國的南海權益」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這次仲裁庭扯下國際法外衣,赤膊上陣將中國所有南海權益全部剝奪,還是讓人感覺意外。其手段之拙劣揭示了美國官方或不方便訴之於口的野心。

出乎相當數量的中國民眾以及外界之預料,從南海仲裁宣布結果到現在超過24小時,南海並未爆發任何軍事衝突。一紙仲裁正如喧鬧大戲,敲敲打打賺足了眼球而後觀眾哄散,淪為未來數十年內的談笑之資。中國官方再次用戰略定力,化解了美國以軟實力出招的添堵策略。然而,南海問題自仲裁之後將更敏感,地區爭端國際化似乎不可逆轉。成立百餘年來所做16起仲裁,有效執行率為0的仲裁庭並不棘手。棘手的是,中國如何應對愈加複雜的南海局勢,又如何繼續保持「一路一帶」的海上起點秩序,如何維護既定和失去的島嶼主權和海洋安全。

從這個角度而言,南海仲裁後,地區安全風險沒有下降反大幅度上升,中美軍事摩擦乃至衝突將愈演愈烈。從國際政治手段來看,美國以國際法為代表的軟實力出招,外交上「羞辱」中國,似乎得了分。但就國際格局而言,一個崛起的大國與現存霸主的敵對情緒升級,著實是二流政客的短視之舉。

南海衝突風險上升武力成必要之選

長期以來,在東海、南海、朝核問題上,動武始終是最後且遙遠的選項。外交與軍事失衡,有德而無威,有理而無力等困擾中國對外決策。戰與和似乎是個基於經驗「實然而非應然」的無需討論之話題。不過,中國目前實際控制的南沙7島礁無一不是1988年那場中越海戰之後收復的。越菲等重新侵占南海島礁也無一不是在中方自縛手腳的外交背景下實現的。中越南沙海戰,中國贏得了一邊倒的國際支持,但囿於實力原因錯失第一次天時。2010年之前,美國長期漠視南海重要性,第二次良機再次擦肩而過。

美國亞太再平衡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會消亡,其對盟友安全承諾亦不會削弱,瞻前顧後的失衡決策無助於中國南海破局。動武應該成為化解僵局,爭取主導權並重塑地區和平秩序的選項。中國保留收回南海島礁的一切權利不應只是外交家的口號而已。解放軍止戰懾戰的能力無需置疑,但其意志和決心應該被某些國家清晰感知。美蘇實現恐怖核平衡陰影下的40年「和平」,除了實力均衡這一基石外,使用核武器的意圖和能夠清晰相互感知是第二支柱。外交與軍事系當今世界最直觀有效的國家間互動組合,沒有實力做後盾的外交軟弱無力,拋棄外交倚重武力的單邊主義將導致自我孤立。中國軍隊不應也不能成為永遠不會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需要利劍高懸,且能戰敢戰。

里根號在南海進行惡劣天氣下艦載機訓練。

維權首戰不可不慎 中美戰爭不明智

如果戰爭成為必要選項之時,第二個問題來了。我們以誰為目標,換言之,中國走上一條自16世紀起大國興替史上誰也不曾走過的道路。和平崛起中的維權第一戰,其意義不言自明,不可不慎。網際網路與朋友圈上的民意充分證明了中國民眾不會容忍一個域外國家操控的不具備管轄權的法庭損害中國海洋主權與核心利益。那麼,是以背後攪局的美國為戰爭對象還是以仲裁的直接當事方為對象呢?

7月12日,在網際網路充斥著南海對美開戰的言論之時,美國反出奇低調。太平洋戰區第五航母打擊大隊的斯坦尼斯號核航母在夏威夷忙著環太軍演,另一艘里根號則「孤單」地游弋於菲律賓附近,隨行護衛的只有一艘CG-62巡航艦外加一艘戰鬥支援艦。其在南海連常規航母戰鬥群都未湊齊,中美何以一戰?中美軍事關係「非敵非友」,但向來小心翼翼。儘管中國不懼周邊對美作戰,但其不可控的爆炸性後果將波及世界。但是,作為南海仲裁的直接當事國——菲律賓則不然,菲空軍剛剛告別沒有噴氣式飛機的螺旋槳時代,海軍還停留於火炮時代。其侵占的南沙8座島礁從地理位置到防禦力量再到政治後果,都是可以預期且能夠掌握主導權的海空閃電戰。中國選擇對菲作戰,短時間內迅速收復其所占島礁形成既定事實,政治上讓沉浸於軟實力的西方一些勢力清醒,當今世界還是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大國主導體系。另外,中國對菲作戰時間越短,美軍介入可能就越低,軍事影響也更可控。因此,南海若動武,中美開戰是下下之選。

在解決了戰與和,與誰戰的設定後,仍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中國如何處理對美關係。換言之,也就是南海仲裁有無必要影響中美間不衝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在此,筆者提醒的是,中美自1944年在延安開始,建立的長達七十餘年的外交關係,遠比想像的要複雜也穩固得多。如果解放軍首戰勝得乾淨利落,那麼中美關係受到的波折就小,反之亦然。國際仲裁後,南海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必將成為繼政治波動,對台軍售和對華抵近偵察之後的第四大軍事交往障礙。因此,對美亮明底線,擴大南海巡航,戰機進駐南沙,甚至撤迴環太軍演中方艦隊等均是可用選項。中美軍事關係作為兩國關係的晴雨表,也曾多次冰凍。美國通過國際仲裁給中國添堵,大秀其嫻熟的「軟實力」,令中國深刻體會到話語權構建的重要性。中國不參與不承認不接受仲裁結果,遠期而言,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建立新的自我主導的東亞,東南亞政治軍事新秩序。這將是瓦解美國亞太治理秩序的釜底抽薪之舉。

南海問題雖複雜但並非無解,外交與實力亦不可偏廢。孫子有云: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當主權安全遭遇重大損害,當有些國家逼迫中國不得不動用武力時,我們應當謹記:依靠詩人與評論家贏不了戰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