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結果今日公布,圖為國際海洋法法庭。 (Getty Images)
南海仲裁案12日公布結果,圖為荷蘭海牙仲裁法院。 (歐新社)
菲律賓針對中國提出的南海仲裁案,設于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將於12日公布結果,仲裁決定影響深遠,南海案仲裁小組五名法官的背景與組織,也成為外界好奇的焦點。
菲律賓政府於2013年1月22日單方面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仲裁,由於北京拒絕參與仲裁,於是由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柳井俊二指派與協調,完成籌組五人仲裁小組。
以下為這五名仲裁員的簡介:
1)首席仲裁員、加納籍法官門薩(Thomas Mensah):現年84歲,1996年至1999年出任國際海洋法法庭首屆庭長,門薩為知名國際海事專家,獲得諸多國際海事獎項及榮譽,參與過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孟加拉與緬甸的劃界案,以及常設仲裁庭的孟加拉與印度的海洋爭議。
2)德國籍法官沃爾夫拉姆(Rudiger Wolfrum):1996年起即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法官,曾擔任門薩的副庭長,沃爾夫拉姆於2005年至2008年獲選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庭長,現為德國國際法協會的會長。他是菲方指定的仲裁員。
3)波蘭籍法官波拉克(Stanislaw Pawlak):由於中國拒絕參與仲裁,柳井俊二於是指派波拉克作為中方仲裁員。他從2005年10月起即是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成員,曾任波蘭駐聯合國大使,1985年曾率領波蘭代表團與蘇聯談判海域劃界事宜。
4)法國籍法官柯(Jean-Pierre Cot):曾是歐洲議會的議員,2002年起為國際海洋法法庭的法官,2008年至2011年任海洋環境爭端分庭(Chamber for Marine Environment Disputes)的庭長,也參與過國際法院多宗領土爭議以及劃界案,如喀麥隆對奈及利亞的邊界糾紛、羅馬尼亞對烏克蘭的黑海劃界案等。
5)荷蘭籍法官松斯(Alfred Soons):烏得勒支大學國際法教授,曾任荷蘭國際法協會的會長、荷蘭外交部公共國際法常設諮詢委員會主席。他參與了「北極日出號」案、馬爾他對聖多美普林西比的「Duzgit Integrity」號油輪爭議的仲裁。
圖為仲裁小組五名成員,左起:荷蘭籍法官松斯、德國籍法官沃爾夫拉姆、首席仲裁員加納籍法官門薩、波蘭籍法官波拉克,以及法國籍法官柯。 (中央社)
海牙國際仲裁法院針對南海爭議即將在12日宣布裁定,各方專家認為仲裁決議無助和平,至少短期內反將會加劇局勢緊張,甚至中方可能宣布設置南海防空識別區,並在黃岩島興建工程。
華府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計劃主任波林上個月即在一項討論會表示:「北京愈來愈可能在陸地或海上以某種方式報復,藉以凸顯它不接受仲裁約束;它也將尋求懲罰菲律賓不撤回仲裁案。」
他認為中國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在它控制的黃岩島展開造島工程。因為這將在離馬尼拉僅190海里處製造出中國控制的大島,不僅衝擊環境,在法律上、外交上也會製造麻煩。
波林說,菲律賓在南沙群島的仁愛礁用一艘報廢的船艦「坐灘」,中國也可能恢復對它封鎖。北京也可能宣布設置南海防空識別區,或派噴射戰鬥機進駐新建跑道的南沙諸島。
柏林梅卡多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艾德認為,美國可能展開外交大動作對付中國,並更加定期派海軍通過本地區,增強它所要求的全面自由航行。本地區其他國家可能也覺得必須向國際海洋法法庭提出他們的仲裁案。
相當諷刺的是,如果海牙法院裁示強烈不利菲律賓,譬如說中方堅持的九段線有理,或是說仲裁庭不能裁決誰是島、誰是礁,則其效應恐怕都一樣,會讓中國在南海地區日益強悍。
不過,有些分析家期待中國及其他南海聲索國長期下來會坐上談判桌,以仲裁法院的裁決做為部分依據交涉。
國際法專家孔傑榮最近在部落格撰文表示,仲裁法院宣布仲裁結果後某時點,當事國將以仲裁法院裁示為基礎恢復談判。為保住中國顏面,日後若出現任何協議,可以不提仲裁法院的裁示。
菲律賓外長日前曾表示,菲國希望在仲裁結果宣布後儘快與中國直接談判。新任總統杜特蒂也表現得比前任總統更願意和中國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