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編畢業就在設計行業,十多年了從未離開,也從未打算離開,從做設計師缺乏靈感,到中國室內設計聯盟網這樣一個設計師互動平台的維護者,
對設計師這個職業的分析沒有中斷過,關注並致力於幫助設計行業更加完善。之前寫過許多關於設計師的話題,如死也要做設計師的七大理由!
就是想給設計師打氣,設計並非最好的職業,但肯定是最值得熱愛的行業,沒有之一。
今天斗膽給大家嘮嘮關於設計師的毛病的話題,沒有惡意,只是希望給大家一點啟發。
01
參加太多無用社交
由於設計師職業的特徵,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吸引新的理念,知識,我們的確需要多交流,但是我發現很多同行有一個「毛病」,一是行業里各種大賽,活動超多,二是咱們設計師盲目遊走於各種形式主義的活動,有了微信後發現朋友圈裡室內設計行業的活動真多,活動基本都是沿襲一個模式,拉一幫大咖中咖小咖各種咖咖的設計師,再從幾個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的材料商手中拿些贊助錢,搞個大活動。這些活動基本特點是拍幾張照片刷刷朋友圈,屬於6個小時後就沒人點贊的自嗨型行業聚會。這兩年各種升級轉型創新抱團取暖資源整合,是各種組織各種圈子的口頭禪,但事實上有多少做到了?有多少做到雙贏、多贏了?這些活動有多少能值得傳承的?作為設計師,你是盲目在追大咖還是通過一些虛頭巴腦的商業大賽獲個獎項去包裝自己?或者兼而有之?
某設計師2年參加的大小活動與展會,請問你還有時間做設計嗎?
另外,就是一些同行的中小型聚會,朋友圈被這些圖片刷屏了。很多同行交流學習的活動,在我看來演變成豪吃海喝的場景。
某某網站超喜歡組織設計總監之類的人群聚會,貌似高端大氣上檔次,有乾貨,結果是什麼呢?
這些設計工作室設計出來的作品都成了一個卵樣子。交流分享完之後,你抄襲我,我模仿你,同質化的作品充斥著設計市場。
某設計師聚會現場。(網絡配圖)
你從上千公里之外飛來,只為何大咖合個影?
總之,我想說一句:設計師,請放棄你的無用社交,
請記住:人脈不在別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讓自己變得強大,你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
02
太個性或著太沒個性
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的個性,這是公認的,不過有怎麼在你的客戶面前保持個性又不丟單,很多設計師難以把握。
在中國室內設計聯盟小編看來,設計師比普通人群應該更有個性,更能彰顯個性,但因人而異。
太有個性的設計師,往往被客戶看做是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太沒個性的設計師更苦惱,成了客戶的繪圖員,改來改去完全不是你說了算。
太個性的設計師容易被人看做是「藝術家」,太自我,不接地氣。
太沒個性的設計師呢,基本上就會陷入被客戶掌控的繪圖員境地。
關於設計師的個性,還是根據個人的性格特點來,如果你有足夠優秀的服務性人格,
那麼你就能保持個性的情況下引導你的客戶,在設計過程中處於主動地位。
(服務性人格,不等同於高情商,甚至比高情商更勝一籌,比如我們熟悉的明星何炅,黃渤就是服務性人格)
03
人人都是"高端」
網際網路時代給設計行業帶來的衝擊也是巨大的,特別是微博,微信這樣的自媒體平台出現之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設計師都有了網絡營銷意識,這是好事,網際網路是一個劃時代的工具,設計師當然應該用它來為自己的事業提供幫助,
但如今設計師表現出的一個通病,就是「人人號稱高端」「每個公司都是國際設計機構」,定位高端並沒錯,
但小編認為應該與你本身的水準匹配,不然會讓人忍俊不禁的。
小編在室內設計聯盟論壇搜索了「高端「兩個字,發現果然是高端遍地都是。
04
缺少工匠精神
室內設計並不是簡單的有一個好的想法好的構思即可,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它順利的實施,讓方案最終落地,這是對一個合格的設計師的基本要求。
設計也同樣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對從各方面對項目的如何實施進行認真的推敲和考慮。設計師應該用圖紙說話,完成的項目也應該用照片而不是效果圖去呈現。
希望這次通過一個項目從設計開始到施工完成的介紹,表述從方案的構思開始,到施工圖設計、施工工藝的考慮,
對特殊材料的研究以及家具、藝術品的推敲等,是如何一步一步讓設計落地的完整過程。
下面用朗聯設計的一個藝術裝置的過程來做個簡單的展示:
先看完成的效果
藝術品的推敲最能體現設計師的工匠精神及專研成都,該做模型的時候就做模型。
按比例去做模型區推敲它的尺度,它的大小,做出來以後,還會放在立面平面圖紙裡面做細節的調整。
時代賦予設計師的使命就是創新與改善空間品質,設計師不能只是一個懂藝術的商人,
更應該是一個懂生活的藝術匠人,對平面的反覆推敲,對一個裝置的反覆研究,對一個尺寸的講究,這樣的設計師無論什麼時代都是最有價值的。
05
過於依賴素材或者反感素材
即使是大師做設計也還是會找素材參考,也還是會有模仿,這個無可厚非,我們都知道國內部分一線設計師都有模仿雅布的痕跡。
過於依賴素材或者反感素材,這2種情況都是設計師不太不成熟的表現,設計師過於依賴素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會退化,
長遠來看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很不利。小編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點擊查看):對不起!我是我設計師,不是搬家師!
其實就是調侃一些過於依賴素材的設計師的,他們往往就是拿到案子之後馬上就去調用CAD圖庫或者3DMAX模型,急於表現自己,而忽視了必要的統籌與思考。
看一套過於依賴素材的「搬家師」做的一個平面布置
一般來說,搬家師不會對房屋不合理地方進行調整和優化,甚至連搬進去的家具大小是否合適,方位是否合理都沒有分析。
下面是布置完的平面圖,完全看不到人性化的設計,客廳的沙發直接從圖庫中調入,
實際上已經嚴重擋住去陽台的路了,他會無視這點,繼續看臥室,客戶說我需要一個雙人床,把他逼急了,直接放在了窗下。。。
而過於反感素材的使用,也不知道是自尊心在作祟還是受過什麼刺激,若你是能天馬行空,想到什麼需要什麼,就以掩耳不及盜鈴之勢給畫了下來,那也是你厲害,若你做不到這點,而項目時間又有限,為什麼不採用更加省時高效的做法呢?做項目都有時間限制的,項目不是你可以磨磨蹭蹭說我要練手我要鍛鍊自己的畫工的練習,要練習畫畫可以業餘時間去專研啊。當然你說你找不到你想要的素材,所以非要自己畫就另當別論了,所以說,要正確看待素材,其實它只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某種目的工具,結合自身情況,該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把它用好或者用合適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很多人畫畫其實也是要找參考的,這個參考也可以稱之為素材,百分百不用素材,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