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漢族,陝西華縣人。前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是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在抗日戰爭中出現過很多大規模戰役,例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等,雙方參戰的兵力超過了100萬。還有一次戰役也是我們應該謹記的,這就是石牌保衛戰。這場戰役在規模上遠不如淞滬和武漢兩次大戰役,但這次戰役的意義同樣巨大。此戰粉碎了日軍進攻重慶的企圖,並且中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的傷亡人數遠遠低於日軍,這在抗戰的過程中是不多見的。在這次戰役中,胡璉成為了耀眼的新星。
一、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宜昌成了第一道屏障
抗戰爆發的初期,蔣介石為了扭轉抗戰的不利情況,選擇了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雖然最終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完成了扭轉日軍進攻方向的任務。1937年12月,日軍攻克中國首都南京。隨後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其中殺得最恨的就是日軍第三師團。南京失守以後,中國的抗戰中心轉移到了武漢,重慶當時只是預備方案。日軍起初為了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發動了南北夾擊的攻守,這就是徐州會戰。但是這次戰役日本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大部分中國軍隊得以突圍。在徐州會戰結束以後,日軍展開了夾擊武漢的軍事行動。蔣介石為了保住武漢,先後集結了110多萬軍隊參戰。但是由於廣州的失守,造成固守武漢已經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方面主動撤出了武漢。為了防止南京的悲劇重演,中國緊急撤離了武漢附近的居民,日軍僅僅得到了一座空城而已。武漢失守之後,國民政府正式遷都重慶。重慶是一座山城,處於群山峻岭之中,標準的易守難攻之地。但重慶也有自己的軟肋,那就是長江。當時從湖北地區進入重親的道路還無法通過大部隊,都是那種崎嶇的小路。日軍如果想進攻重慶,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是最好的選擇。長江的重要性,中國方面當然明白。當年趙匡胤滅後蜀就是選擇了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所以對於中國來說,守住長江沿岸的幾座城市和要塞,使其成為重慶的屏障十分重要。石牌要塞就是其中之一,在宜昌等地尚未失守之前,石牌要塞的地位還不是那麼重要。
二、胡璉臨危受命,負責守衛石牌
宜昌地區是中國軍隊的防禦重點,但是在宜昌會戰中,這個重要的地區卻被日軍占領。就是在這次戰役中,中國軍隊的名將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這是在戰爭中,中國軍隊陣亡級別最高的將領。宜昌地區陷落以後,石牌就成了最前線。石牌距離宜昌僅僅30多公里,蔣介石開始全力經營石牌。1943年對於日軍來說已經到了十分焦慮的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已經處於劣勢。日本急需從中國戰場抽調大量的部隊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地區作戰,而當時的日本卻根本無力從中國抽身。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計劃對蔣介石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從而迫使蔣介石迅速投降。其實日本方面完全打錯了算盤,蔣介石根本就不打算投降或者屈服。
1943年5月,日軍集結了將近10萬部隊進攻石牌。而中國方面集結了15部隊迎戰,其中核心是第18軍,這是中國軍隊的王牌之一。守衛石牌的是18軍11師,11師師長鬍璉精通德軍防禦戰術,陳誠詢問他是否可以守住石牌時,胡璉的回答是:「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戰鬥很快就開始了,日軍依靠自己的裝備優勢全力進攻石牌。中國軍隊的火炮數量還不到日軍的一半,更沒有什麼空中支援。最後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與日軍選擇了肉搏戰。日軍飛機在轟炸中國軍隊的過程中,也炸死了不少日軍士兵。在這次燦爛的戰鬥中,中國軍隊有1500多人付出了生命。不過日軍也好不到哪裡去,陣亡的日軍也超過了1000人。
三、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最終被中國軍隊消滅
在進攻石牌的日軍中,第三師團是絕對的主力。這支部隊是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這次這支部隊撞到了胡璉的手裡。在戰役的過程中,中國的空軍和海軍也先後加入了戰鬥。中日兩軍廝殺了一月有餘,最終失敗的是日軍。此次戰役中,中國軍隊陣亡11000多人,而日軍損失了25000多人。那支第三師團幾乎被打殘,在很長時間內,喪失了戰鬥力。另一支日軍部隊是第13師團,這支部隊原計劃參加完石牌戰役之後,就調往東南亞戰場。但是由於傷亡慘重,第13師團只能在江西境內進行休整。胡璉因為這次戰役,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他成為了蔣介石的愛將,在解放戰爭中還參加了淮海戰役和金門戰役。
毛主席對其評價:「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侍機取勝。」《毛 澤 東軍事文集》中有7篇專門針對國民黨十八軍及胡璉的電文。
蔣中正對其評價 :解放戰爭中哪個戰場形勢危急,蔣介石就首先想到胡璉,幻想通過他來改變戰局,拯救危亡,人送胡璉「救火隊長」的外號。
楊勇曾:「我們寧願俘虜一個胡璉,不願俘虜十個黃維。可惜胡璉給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