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7月10日訊(記者張寶峰) 自菲律賓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以來,身為域外一方的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地區的「武力炫耀」。美國媒體近日披露,包括「里根」號航母在內的7艘美軍艦船正集結南海,其中3艘驅逐艦更多次「接近」中國島礁,意欲攪亂南海局勢之心昭然若揭。北京多位南海問題專家告訴大公報,出於經濟利益與戰略布局等原因,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經歷了從隱性介入到公開介入的轉變,這不僅為南海問題的解決設置了新的障礙,更使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面臨重大挑戰。
域外大國:從隱性介入到公開介入
南海問題本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有關聲索方之間的地區性海洋爭端。然而隨著美國等區域外大國的無端介入,這一問題正呈現國際化、軍事化等特徵。尤其是國際仲裁鬧劇發生後,美國更加緊在南海地區「炫耀武力」,加劇緊張局勢。
翻開南海問題檔案,人們可以發現,在1995年以前,美國對南海問題的基本態度是「中立」和「不介入」,其表示「即使南沙發生衝突也無義務直接捲入戰爭」,甚至還提醒有關國家不要輕舉妄動。但在《聯合國海洋公約》生效後,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政策開始由「不介入」轉變為「介入但不陷入」。
「大量事實表明,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是從以前的隱性介入變成了今天的公開介入,不僅包括公開軍事介入,還包括公開政治介入。」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李國強告訴大公報,近年來美國軍機頻現南海,自2009年以來尤為肆無忌憚,身為域外國家,這正是對南海問題的實質性干預。
豐沛資源及位置使各方「垂涎」
上世紀70年代前,南海曾是一片平靜之海。但隨著在這一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南海周邊國家陸續開始提出所謂的主權訴求,南海開始成為地區內的複雜之海。有數據顯示,南海石油儲量至少在230億—300億噸,樂觀估計甚至達550億噸,天然氣亦有20萬億立方米,堪稱第二個「波斯灣」。
除了豐厚的自然資源,南海重要的地理空間和戰略位置也導致區域內外各國「垂涎」。有媒體統計,每年有超過4萬艘船隻要通過南海,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商船隊和超級油輪航途徑南海。美國從亞太地區進口的各種重要原料,有九成以上要經過南海。對於中國而言,南海航道更是中國進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唯一海上通道,堪稱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告訴大公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域外大國開始介入,有關爭端方也開始利用外部力量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並固化自己的非法所得。可以說,南海問題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美介入為南海設置新障礙
對於美國所作所為的後果,李國強認為,區域外國家的不斷公開介入,尤其是不斷加強的軍事干預強度,不僅為南海問題的解決設置了新的障礙,而且使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面臨重大挑戰,最終將使得南海的主權歸屬問題和南海海域劃界問題談判難以進入實質性的外交軌道,南海問題在短期內更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談及南海仲裁鬧劇的影響,吳士存表示,雖然仲裁結果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中國也不會執行仲裁結果,但中國要評估這場鬧劇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主權利益。在這一評估的基礎上,我相信中國會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其他爭端國也會評估效仿菲律賓的成本與收益。」吳士存說,我相信這些國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提交仲裁不僅會惡化與中國的雙邊關係,而且領土爭議、海洋管轄等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因此,重蹈菲律賓的覆轍,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合理的買賣。
美「亞太再平衡」致南海動盪
在南海問題演進過程中,2009年是一個重要節點。自那之後,南海問題突然升溫並一直持續「高熱」。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便是美國當時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基於這一戰略,南海問題成了美國牽制中國、維持其在亞太地區主導權的重要抓手。
自2009年起,歐巴馬政府試圖對美國的現實狀況、國際地位以及全球戰略做出新的思考與調整。在對華政策方面,歐巴馬政府從2009年的「戰略再保證」轉變為2010年之後的「兩面下注」,尤其重視對中國的防範與牽制,而實施這一政策轉變的重要抓手就是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曉晨近期撰文指出,2002年到2009年,南海雖然暗潮湧動,但總體平靜,這背後是東亞(包含東南亞)一體化的穩步推進,地區合作是當時的主流。2009年,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實質是把安全議題帶入到東亞,打斷了東亞自身一體化順風順水推進的進程。
「美國戰略大轉向特別是『亞太再平衡』戰略應為南海局勢升溫負責。」陳曉晨認為,美國藉助「亞太再平衡」戰略,深化與傳統盟友日本、澳大利亞和菲律賓關係,還積極拉攏越南等新盟友,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的傾向日益明朗化。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這都「刺激」了一些美國亞太盟友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發起挑戰。
吳士存也表示,南海問題走到今天,美國是最大的始作俑者。未來不管是民主黨人抑或共和黨人入主白宮,美國都不會改變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甚至還會加強。吳士存預計,如果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其在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過程中,估計會有一些新的動作,中國在南海問題上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大。
日本積極介入欲「渾水摸魚」
在積極介入南海爭端的域外國家中,日本是另一個攪局者。從向菲律賓、越南等國提供巡邏機、巡邏艇等裝備,到與菲越等國舉行聯合軍演,再到不停在國際場合就南海問題發表「看法」,日本妄圖攪局南海、從中漁利的意圖愈發明顯。
今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訪歐洲,同義大利、法國等國領導人反覆提到南海問題,并力推在七國集團峰會上將相關問題提上議程。與此同時,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訪問泰國、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時,也不斷聲稱南海問題是「緊要課題」,同安倍遙相呼應。
今年初,中國軍網刊文指,日本已開始討論與菲律賓和越南分別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並計劃在今年內正式簽署。屆時,三國將在防衛裝備的性能和他國軍隊行動等方面實現情報共享。文章認為,「這顯然已經不是放放嘴炮、刷刷存在感,而可視為日本南海攪局步入實質階段的一個標誌性舉動。」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自從新的安保條約生效後,日本就開始匆匆忙忙地進入南海。吳士存舉例說,日本從索馬利亞護航的兩架偵察機,返航時專門停到越南的金蘭灣,而以往都在經馬來西亞、菲律賓進行補給。這無疑影響了整個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吳士存認為,「日本很可能成為未來南海爭議的一個新的麻煩製造者。」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也告訴大公報,現在的南海問題,核心就是有關國家違反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而局外大國,如美國、日本又在這個地方把水攪混,試圖混水摸魚。
專家:濫用仲裁令南海「地緣政治化」
南海問題本屬地區爭議,然而,某些域內國家積極拉攏域外大國,意圖借域外國家介入之勢將南海問題國際化。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李國強告訴大公報,以仲裁鬧劇為代表的將南海問題國際化的行徑,最終會不會導致南海局勢更加複雜動盪,是非常讓人擔心的。
自上世紀70年代南海附近海域發現豐富的油氣資源後,這一地區遂爆發了激烈的領土主權爭奪戰。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開始對整個南沙或其部分島礁及海域提出主權要求,並出兵占領了部分島礁。
中國在南海地區自古就擁有主權。為了對抗中國,某些域內國家就開始採取拉攏域外大國的做法。而此舉又恰恰迎合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的心理。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就告訴大公報,仲裁案「吸引」了域外大國攪局南海,推高南海升溫態勢,使得南海問題被「地緣政治化」,同時也把東協推向地緣政治的「尷尬」境地。
然而,從仲裁案提起至今,南海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呢?「很顯然,中菲之間所有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加劇了。」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所謂的仲裁結果出爐後,相信中菲之間的領土與海洋管轄權爭議必然進一步加劇。
李國強更表達了一種憂慮:「南海局勢會不會因為仲裁結果而更加複雜和動盪,這非常讓人擔心。比如,它會不會讓某些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在南海展開軍事活動?會不會導致更多的國家開始濫用仲裁程序,而放棄外交努力?國際海洋法公約的司法管轄權或擴權傾向會不會更加嚴重?如果確實帶來這樣一些問題,那麼此次仲裁鬧劇無疑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