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艦載機已批量生產 俄卻稱中方早晚有求於他

@ 2016-07-10

中國海軍發展航母力量,那麼自然少不了艦載機,於是殲15出現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後,殲15已越來越來成熟,也發展出了多種型號,僅曝光的即有電子戰型,雙座型,同時投入批量生產了。可是俄方卻一直熱情的向中國推銷米格29K艦載機,堅稱稱中方需要。至於原因很簡單:殲15的數量不足,由於才開始量產沒多久,每年的產量又不高,據估計現有的殲15量產型只有20多架,其中2015年生產的數量只有10架左右。這樣的產量自然不能滿足需求,這要求工廠進一步努力。

俄方算盤很簡單,中方對於艦載機的需求很大,僅靠自身的生產能力難以解決問題,那麼向俄方採購的可能性大增,唯一的選擇即為米格29K艦載機,這已經是一個量產型,只要中方訂貨,俄方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供貨。俄方的算盤找的不錯,也相當自信,認為中國早晚得求俄幫忙,訂購米格29K。

無論從那個方面說,米格29K與殲15的差異都相當大。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最大航程大約可以35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300公里。米格-29K艦載機要輕許多,最大航程理論上達到3000公里,可是加上掛載,實際作戰半徑就只有800公里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的外掛能力只有4噸左右,僅為殲15的一半,差距相當很大,米格29K還缺少重掛點,較重的航彈等無法掛載,實際上只能承擔防空作戰。米格29K既便再改進,也擺脫不了其屬於輕型機的先天不足:載彈量少與航程短。

既然兩者相差如此之大,以所謂米格29K來彌補殲15數量不足的方案就缺少吸引力。米格29K的最大優勢為體型較小,航母搭載數量可以多一些,可是同時列裝兩種艦載機造成的後勤保障等問題更嚴重,甚至得不償失。我們根本沒有裝備任何米格29型戰機,如果要引進,那麼必然要建立起相關的保障體系,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再有一點,引進米格29K的目的只是應急,可是它的使用時間20年以上,幾年以來殲15數量足夠多時,那麼已引進的米格29K怎麼辦?中國航母的發展為大型化,不需要什麼輕型艦載機。

這些問題都成為難以引進米格29K的原因,至於說殲15數量不足的問題,其實依然要我們自己來解決。我們引進蘇35的目的之一,即為把產量騰出來,以便增產殲15,畢竟殲15與殲11,殲16等共用一個生產線,工廠年產量終究有限,某個型號增產,即意味著其它型號要減產。以進口蘇35的方式,壓縮其它型號的產量,增產殲15即是一個不錯的方案。同時, 我們正在開發第二代艦載機,即殲31,一旦殲31投產,產量問題也就可以隨之解決了。

即便中方最終不會採購米格29,那麼俄方也不會放棄,依然會進行銷售,充當一個營銷手段,促使其它客戶採取行動,從目前的情況看,效果不錯,印度已經決定增購米格29K,也只有印度的航母適合於它,畢竟要小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