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河南人,用120個字道破千年美食

@ 2016-07-08

餐飲越來越難做,幾乎已成共識。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難?恐怕未必!

為什麼別人看著似乎輕輕鬆鬆,生意就紅紅火火,而自己卻這麼難?

其實,關鍵不在難易,而在對社會大勢的把握上。

只有看透大勢,努力才會有方向,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別人看著容易,其實也真的沒你難,因為他們順勢而為,所以順風順水;

而你卻因未能找准風向,所以四處碰牆。

那麼,勢如此重要,這個勢在哪裡?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從生產型經濟,走過營銷型經濟,跨入知識型經濟,說簡單一點,也就是靠知識掙錢的時代來了。

處此時代,餐飲行業也不例外,知識也將成餐飲業下一步制勝的關鍵。

為此,一塊兒開餐廳開闢名家專欄,約請各界名家撰文,解讀餐飲行業發展大勢,傳播餐飲各方面知識,爭取為大家在知識掙錢時代提供更多、更好的彈藥。

「知識掙錢時代,讓餐飲用知識掙錢」

伊尹為商湯之相,佐湯王成就大業,因其政治上的成就,前人早以聖者尊之。

但將其尊為烹飪之聖,則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王利器首先提出,並得到業界的廣泛贊同,遂成定論。

伊尹名摯,號阿衡,原本空桑之棄兒,被有莘國庖人養大,及長而有賢名,耕於有莘之野,湯聞之,與有莘國聯姻,伊尹以媵臣(陪嫁之人)身份入商,因其深諳烹調之術,故抱鼎負俎以至味說湯王,用烹飪之道而及治國之方,乃亘古第一人。

伊尹之出生地為開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躬耕於開封縣莘口村一帶,此乃古有莘國之地,與商國相鄰,於是才有聞名、聯姻之事。

至於伊川、曹縣的伊尹籍貫之說,一是伊尹在入商前曾於夏都求官,再加商代夏後,由東遷西,仍以偃師二里頭為國都,稱為西亳,伊尹為相、自然有此附會。

二是曹縣一帶亦乃古有莘國之地,有伊尹遺蹟自然正常,但其和虞城的伊尹墓之爭卻難定論,伊尹葬於亳,而兩地都臨亳或屬亳,誰為衣冠冢,不發不知。

稱伊尹為烹飪之聖是因其對中國烹飪理論的建樹,其所學何來、誰為其師,我們僅知其為有莘國烰人(庖人)所養,其他已經無從知曉了。

而對其烹飪理論的記載,則出於秦相呂不韋這位籍貫濮陽的河南人所領銜集成的《呂氏春秋》本味篇。

其主要內容為:

「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依。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之為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這短短的 120 字立了兩論,一論是火候,一論是調和,奠定了中國烹飪理論的基石,有商以來無人出其右,至今為業界所遵循。

伊尹之論閃爍著辯證法的哲思與真理的光彩,其思想不但指導著烹飪,也融入了中國的哲學和社會生活之中。

作為烹飪之聖的伊尹,對中醫學亦有貢獻,醫食同源是烹飪界和中醫藥界所公認的,上醫治未病,但從病從口入的角度看,應時的、正確的、調和的膳食是健康的保證。

故上醫在庖廚,以伊尹之識、之技完全可以列為上醫,且彼時尚無醫食的分工。

《漢書·藝文志》中有《湯液經法》,醫家都認為此書為伊尹所撰。晉代皇甫謐就認為:「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明李梴在歷代上古醫家聖賢中也記載:「伊尹殷時聖人。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還有將黃帝、神農和伊尹並稱為「三聖人」的說法:「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性,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

《湯液經》在宋代時民間還有殘存,如《普濟本事方》在大柴胡湯方的最後一味藥大黃後即以小字說明:「伊尹《湯液論》大柴胡同姜棗共八味,今監本無,脫之也。」

其實,伊尹發明湯液之法是建立在商代整體的烹飪技術水平之上的,食物的煮、燉和藥物的煮、燉是異曲同工,五味調和、君臣佐使乃是同一理論。

伊尹用鵠羹進湯王,令其享美味,自然也會用白虎湯液為湯王療小恙,三群之蟲、花草樹木,五穀、五菜、五果、五味之物,包含了多數的藥和食,其中食大多有藥用、藥大多可食用,飲食為療饑渴、藥液為療疾病,各有側重、各有功用。

神農嘗百草、伊尹制羹湯,祛病、強身也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可以說聖者伊尹是中華餐飲文明的進步和時代機遇所造就、成就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