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建議溥儀競選民國大總統,如果溥儀聽了他的話,或許……

@ 2016-07-08

張學良與溥儀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而兩人也因為時局的關係有過因緣際會。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津,當時第二次直奉戰爭剛結束,奉系更是牛的一逼,勢力範圍更是從黑龍江,南至上海,這勢力範圍,大家想想,不得了。當時的張作霖更是成為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張作霖)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了北京城,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張作霖有些事跡還是值得一提的,他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當然,這不是今天文章討論的主題,而是他的長子張學良。

張學良作為「國民一哥」,自然也是受到追捧,無限風光。

(張學良)

再說咱們這個被趕出紫禁城的前清皇帝溥儀,當時溥儀也已經住在了天津,此時這位末代皇帝已經是一個無權無勢,但仍受滿清遺老以及一些各懷鬼胎的人的關注。

在天津「靜園」,溥儀設了個「清室駐津辦事處」,還是稱「宣統皇帝」,不斷與外界聯絡,尋求軍閥政客以及外國人的幫助,做著自己的復辟夢。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做事自然還擺著皇帝的架子,而張學良作為國民一哥、風流公子,也不是那種能折腰說話的人。

所以,張學良見溥儀就有意思了。也許在張學良看來,這是一個後來者居上的當權者與一個下台的皇帝的會面,而在溥儀看來依然是皇帝召見臣民。

這完全可以從溥儀的《召見簿》中看出,「召見簿」三個字就可以看出溥儀的心態。

根據記載,張學良與溥儀第一次會面應該是在1926年4月1日,當年溥儀21歲,張學良26歲。張學良晚年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跟他(溥儀)很熟。」到底怎麼個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根據張學良的回憶,兩個人的對話倒值得玩味。

(晚年張學良)

張學良認為溥儀應該「順應歷史潮流,脫離他周圍那些迂腐的老臣,放棄「復號還宮」的夢想,真正做個平民,以平常之心再謀發展。

「 張學良這樣對溥儀說:「你肯不肯到南開大學去讀書?好好讀書,你做一個平民,把你過去的東西都丟掉,你真正做個平民。如果南開你不願意去,我勸你到外國去讀書,到英國或到哪兒去讀書。」

「你原來有皇帝的身份,現在你雖然是平民,但比平民還是高,你要是真正好好做一個平民,說不定將來選中國大總統會有你的份兒。你如果以後還是皇帝老爺這一套,將來有一天也許會把你的腦瓜子耍掉。」

(崇尚新生活,但思想仍渴望復辟的溥儀)

按歷史潮流以及法理和感情來講,張學良這番話可謂政治正確。但是大家也知道,溥儀這人畢竟是做過皇帝的,有些剛愎自用,而且從來沒人敢直接怎樣說他,所以還在痴迷著復辟夢的他聽到張學良這番話也許是不高興的,很生氣的。

但反過來講,溥儀也知道自己所處境地,也知道現在的地位以及形式,所以溥儀沒發脾氣。為什麼這樣說,張學良曾這樣說過:「為什麼他對我不生氣?因為他那個時候是沒有錢的時候。他在東北有地,有他的皇家產業。我們給他處置了,一百萬塊錢,政府留下一半,另一半我給他了。所以他有那五十萬塊錢,他得意得很,所以我就勸他,你這個人,你要聽我話,我跟你說的是好話。」

說溥儀沒錢也不是完全正確的,當初從紫禁城出來溥儀可是帶了大量金銀珠寶,數之不盡,來津後,一方面錢財用於聯繫軍閥政客,花錢如流水,一方面用於自己乃至滿清遺老的龐大開銷,以維護皇帝尊嚴。所以,後來張學良說他沒錢也不是沒道理,但或許是沒有可用的現金流,所以張學良變相的支援了他。話說回來,張學良對溥儀說「你要聽我話」這種話,在滿清遺臣遺老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但又奈若何?這就是歷史潮流。

插播一句,如果當年溥儀真的如張學良所建議的去國外讀書,說不定以後回來真的可以競選大總統,而不至於淪落為日本人的傀儡。

作者:頭條號 / 以史為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