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明確編程師的職責,負責模具CNC製造過程中加工質量、加工效率、成本控制、出錯率方面的把控。
1. 明確編程師的職責,負責模具CNC製造過程中加工質量、加工效率、成本控制、出錯率方面的把控。
2. 編程師接到新模時必須對模具的要求有所了解,模具結構的合理性,上下模使用的鋼材,產品公差要求、啤塑材料。分清楚哪裡是膠位,哪裡是PL面,哪裡是碰穿、擦穿,哪裡可以是避空的。同時應與技師溝通,確定CNC加工的內容。
3. 編程師接到新模後,原則上第一時間開銅料清單,填寫清單前必須先將銅公拆好,可以是未修整好,但要有掌底大小,確定銅公編碼、火花位大小。
4. 銅公粗、幼公的施工圖分別用2張程式清單填寫,可以在舊工具機加工的工件或必須在高速機加工的工件要在「工件擺放方向」空白處用文字說明及注意的事項。銅公在「工件擺放方向」空白處用「TFR-ISO」視圖表示,鋼料在「工件擺放方向」空白處用「TOP」和「TFR-ISO」視圖表示,註明基準角。不能完全表達清楚擺放方向的工件,必須增加「FRONT」或「LEFT」視圖。鋼料要親自對照實際工件,確認基準方向、工件尺寸及加工面。
5. 鋼料開粗時,Z下刀量0.5-0.7mm。銅料開粗時Z下刀量1.0-1.5mm(內部開粗1.0mm,基準邊開粗1.5mm)。
6. 平行式精銑時,ma×imumstepover按「精加工平行式最佳等高參數表」來設定。精銑前餘留量儘量留小點,鋼料0.10—0.2mm;銅料0.2--0.5mm。不要使用R刀精鑼面積大的平面。
7. 擦穿面或碰穿面留0.05mm餘量FIT模用,有些重要面積小的擦穿面,碰穿面留0.1mm餘量,周邊的PL面加工到位。較大的下模PL面封膠位出10mm—25mm(標準是18mm)外能避空的避空0.15mm。
8. 快速下刀至3mm高度使用 (相對加工深度)逼近進給一律600mm/m,有螺旋下刀和外部進刀的Z下刀F速一律是1000 mm/ m,有踩刀地方的Z下刀F速一律300mm/m,內部快速移動(橫越)進給一律是6500mm/m(必須走G01)。
9. 使用Φ63R6、Φ40R6、Φ30R5飛刀開粗時,餘量留側壁單邊0.8mm,底部留0.4mm。不能出現踩刀現象,不能使用Φ63R6加工範圍較小的內型框。使用Φ32R0.8、Φ25R0.8、Φ20R0.8、Φ16R0.8刀具半精加工時,較大的平面再加工,保證底部留0.15mm餘量,方便下一把刀具可以直接精加工工件底部。
10. 精銑前必須先用較小直徑的刀將角位的餘量粗清角,無法清角的地方,必須做曲面擋住,避免精銑時角位餘量過多導致刀具損壞,要保證精銑時餘量是均勻的。
11. 刀具裝夾長度無須最大深度或超過最大深度,需要用加長嗦咀、用有一定避空長度刀具時,必須在程式清單備註欄上註明L、B、D的數據。L—表示刀具裝夾長度、B—表示刀具的避空長度、D—表示加長嗦頭直徑。
12. 銅公粗加工時,將模胚素材Z正方向加至+5mm,XY方向單邊加至+3mm。
13. 拆銅公時一定要檢查掌底是否夠避空, 一定要將拆好的銅公套進需要火花加工的工件裡面,著色仔細檢查是否夠避空。近似對稱的銅公要檢查是否完全對稱,避空位是否都是一樣。不要自以為是,不加以檢查。
14. 加工完畢的銅公必須達到標準:
⑴ 尺寸準確,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