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剛出生的寶寶就像一個小動物,可塑性極強,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孩子的性格在很小的時候就成型了。教育他們:理性、睿智、自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想像力豐富……
教育聽上去是個深奧的課題,實際上體現在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當我們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就會發現所謂的「調皮搗蛋搞破壞」只是他認識世界的過程。
把孩子當成孩子
孩子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家長一開始是耐心講道理,後來是威脅「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小朋友驚恐地哭起來,這時媽媽太心疼了,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面安慰一面說:「下回還往牆上亂畫嗎?」孩子急忙搖搖頭。過不了幾天,牆上又出現了「新作品」。
這樣的事情每天在無數家庭上演著,把孩子和家長搞得筋疲力盡。仔細分析一下,孩子也許只是出於好奇,在他眼中,牆只是一張更好的畫紙,他並沒有一點存心搞破壞的意思,家長卻覺得孩子不懂規矩、在和自己作對。還用「不要他」來威脅。幼兒面臨「被遺棄」的下場哭了起來,卻發現,「哭」是一個重新得到母愛的好方法。這時無論媽媽提出什麼要求,他都趕快答應,生怕和媽媽再次分開,但他心裡還是不明白牆為什麼不能畫。
折騰一番,孩子體驗了一次失去媽媽的痛苦,同時發現了哭的好處。如果他還繼續在牆上畫畫,那麼家長的教育沒起作用。如果他乖乖聽了媽媽的話,這不僅剝奪了他的自由,同時也不利於他的想像力的發展。
對於孩子在牆上畫畫應該管還是不管呢?
不如給孩子一面塗鴉牆,如果你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畫,就一定不會把牆面上的創作看作是破壞。一面牆的光潔值多少錢?即使你不喜歡孩子亂塗亂畫,過幾年把牆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報你的,往往是無法以價錢衡量的才華和充沛的感情。
我們太習慣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衡量孩子,而忘記了自己也是從一個懵懵懂的孩子成長過來的。相信孩子天性本善,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給予自由和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家長的功課。
學習和玩並不對立
無數的家長為孩子不愛學習而頭疼,似乎孩子和學習是一對天敵。有人說:「學習是孩子的天職,玩是孩子的天性」,實際上正是這種將學習和玩對立起來的觀念敗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愛玩,剝奪他的愛好,逼著他去干不喜歡的事情誰會願意呢?
況且,學習和玩根本不是對立的。
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所接觸到的每一種事物都是學習。但有些家長太急功近利,讓只有兩三歲的孩子學數學英語,初衷是好的,但卻給孩子帶來壓力,讓他們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以學古詩為例,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給他讀古詩了,把古詩當作普通兒歌,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覺時,順口背給他聽。這對孩子來說,和聽搖籃曲一樣。
對背誦應該有遊戲心態,有時候孩子不想聽,聽幾句就去玩別的,或者把書拿走亂撕亂咬,這樣都很正常。關鍵是不要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和家長的互動始終愉快就好。
經常在某個固定時刻或固定場合下背誦,讓孩子慢慢養成一種習慣。比如把每天飯後小憩或臨睡前的時間當作背誦時間,孩子到那個時間就會很自然地想要去背一首詩。培養習慣也不必過分刻板,孩子成長是個較長的過程,一切教育行為切忌操之過急,底線是不要讓孩子感覺厭煩。一直有意識地做,但要做得隨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