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不好好睡覺的疑難雜症千千萬,其中最冤的一種叫:姥姥/奶奶或大人覺得你不困!如果你懂「嬰語」,如果寶寶能申訴,一定是加粗加大的「冤枉」倆字。
誤區一:白天多玩一會,夜裡才能睡大覺
不知是從何處來的信條,爸爸媽媽這輩人口中常常念叨:白天睡多了,晚上就會睡不著。以至於,當寶寶1個小時哄不著,到了12點還精神,夜裡頻繁醒的時候,心疼寶寶的老人們似乎為上述理論找到了實踐證明,更加堅定地強調:我說白天要多玩一會,夜裡才能睡大覺吧?!
事實值得商榷。我家寶寶從2個月左右,生物鐘就比較準時了。無論白天多睡,還是少睡,到了晚上8點左右就會犯困,比較容易哄睡著。超過這個時間,越晚反倒越難哄睡。可見,並不是白天少睡夜裡就能多睡。
特別是在我產假結束上班後,由於寶寶與看護人的默契沒有建立起來,時常出現一個白天都沒怎麼入睡的情況,到了晚上,精神狀態特別差,極難入睡,小睡之後還頻繁驚醒,溜溜折騰一宿。
其實,嬰幼兒的睡眠時間是有標準可依的:
新生兒 16~20小時;
4個月 13~18小時;
6個月 14~16小時;
9個月 13~16小時;
1歲 12~15小時;
2歲 13~14小時;
3歲 12~13小時。
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該睡覺時就睡覺,合理安排作息,營造睡眠環境,養成睡眠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誤區二:熬過勁兒,困意來了,自然就能入睡
這絕對是放之任之的一種養孩兒態度,用在其他方面也許合適,但對於神經系統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差的嬰幼兒而言,讓ta困極了之後自然入睡,這是多小的機率事件呀?對於身心的發育也不太好吧。並且,具有太高的不可控性和不安全性,家長豈能放心忍心為之?
特別需要糾正的是,熬過勁兒了,就能入睡了嗎?要知道,當寶寶長時間未睡之後,雖然很困,但是卻由於過度疲憊和煩躁,神經系統異常興奮,反倒入睡困難,寶寶表現出異常哭鬧——鬧覺的現象。也許,哭累了之後睡著了,但由於睡前過度亢奮,激動,在由淺睡眠過度到深度睡眠的兩個小時內,也會時時醒來,出現翻來覆去、似睡似醒,迷迷糊糊的狀態。
這種狀況連續出現幾天幾月,不僅孩子睡眠質量越來越差,身體吃不消,而且大人也會常常處於崩潰的邊緣。難怪在朋友圈或育兒論壇里,經常出現缺覺麻麻吐槽的貼子滿天飛。暈了,暈了,暈了!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發出揉眼睛,打呵欠,眼神呆滯的信號時,抓緊時機哄睡,火候剛!剛!好!
誤區三:這孩子天生覺少,老打呵欠就是睡不著
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意願的寶寶,除了哭鬧外,也是有肢體語言和表情包的。當寶寶頻繁打呵欠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告訴大人:有點睏了。睡不著?是因為你不哄我睡呀,我其實很想睡滴!作為寶寶的至親——粑粑麻麻,姥姥奶奶,你們認為是孩子天生覺少嗎?怪誰呢……
的確,在哄孩子睡覺過程中,涉及時機、方法、環境、規律等諸多因素,並且會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會發生諸多變化,需要我們與寶寶一起加油,讓寶寶擁有一個固定的,優質的好睡眠。而不是一味的煩惱、抱怨,把責任推向不會辯解的寶寶身上。
偶爾的一次「胡鬧」或變數,這只是寶寶萌萌的,可愛的,調皮的表現,並不足以說明什麼。絕大多數時間,寶寶在你的精心呵護之下,都是撲閃著翅膀讓你覺得怎麼疼都不為過的天使!
還是那句話,你有多努力,寶寶就有多優秀!(可在微信和搜狐公眾號「菜鳥育兒」歷史文章中,查看:你多努力寶寶就多優秀——嬰幼兒睡眠規律的培養)
這個愛你、戀你、靠你,視你為守護神的階段很快就會過去,當有一天,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的時候,你能夠滿臉幸福地坦然一笑,回一句:去吧,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