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閃電Ⅱ」聯合攻擊戰鬥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設計生產的單座單發戰鬥攻擊機,該機主要用於前線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並因此發展出3種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採用空軍型傳統跑道起降的F-35A型,海軍陸戰隊型短距離起降/垂直起降機種F-35B型,以及作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機的F-35C型。客觀的來說,F-35A型和C型進展還算順利,只要能解決飛控軟體衝突問題和機載設備兼容性的問題,短時間內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而卡脖子的恰恰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B型,短距垂直起降型。
可進行垂直起降的F-35B(編號BF-1)於2008年6月11日進行第一次試飛,不過起飛的過程仍是採用傳統的滑行方式。上圖為F-35B型第五架實驗機正在進行空中懸停測試,而這一切已經是距離第一架B型飛機試飛三年之後的事情,隨後的武器投放實驗,航母甲板著艦實驗都是一波三折,尤其是短距垂直起降的動力系統異常複雜,尾噴口不但要完成旋轉向下偏轉90度的操作,而且駕駛艙後部的升力風扇在水平飛行中成為毫無用處的死重。本就擁擠不堪的機內空間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動,添加設備,閃電II戰機由此帶來嚴重的增重問題,被網友戲稱為肥電。
F-35延遲多年交付最難受的一不是空軍,二不是海軍,最難受的是美國目前四處征伐的主力--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美國總統可以直接調派的御林軍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沒有得到什麼優待,反而是美國軍事力量中預算最少,裝備最差,差事最苦,出勤最多,戰損最大的部隊。而更為悲劇的是,陸戰隊現在擁有的276架「大黃蜂」F/A-18艦載戰鬥機,只有87架具備安全飛行條件,而這其中在中東和西太平洋部署40架「大黃蜂」,用於打擊極端勢力和在中國周邊巡邏。另外30架用於基礎訓練中隊,給剩下的陸戰隊數百名飛行員只留下了17架「大黃蜂」!
軍種之間的惡性競爭已經讓美軍部隊成為畸形的怪獸,對一線部隊的支援理論上從呼叫到投彈只需要五分鐘,但實際上則需要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如果是跨軍種呼叫支援,等待的時間有時甚至長達幾個小時,等戰機凌空時敵人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對此,美軍專家呼籲加強對陸戰隊空中力量的投入,因為如果未來在中國周邊發生戰事,陸戰隊是最有可能和中國軍隊首先接觸的美軍部隊,而且美軍專家更擔心解放軍在局部地區力量對比中趕上,甚至反超美軍,那幾乎毫無勝算可言。